行業發展重拾升勢 各項指標增長明顯——2010年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分析
行業背景:
“十一五”期間,醫藥行業增長速度整體高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隨著醫藥市場的逐步擴張,醫藥工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呈現出增長態勢,醫藥工業亦逐步顯現出其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地位。
2009年受后金融危機的影響,醫藥工業總產值增長率回落到20%以下,低于2006年增長水平。
2010年,行業發展重拾升勢,醫藥工業總產值、銷售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三項指標均超萬億元,利潤總額過千億元。四項指標的增長率均高于2009年,以良好業績為醫藥工業的“十一五”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同時行業企穩也為“十二五”奠定了基礎。
由于近兩年來原料、成本、費用的上升,對利潤的增長產生一定的影響,醫藥工業利潤總額在經歷2007年的大幅增長后,回落至這幾年來的平均水平,但仍保持著20%以上的增幅。
以維護人民健康為己任,承載著中國醫藥人夢想的醫藥產業,亦將在此基礎上,在政策規劃和結構調整的指導下,調整布局、兼并重組、改革創新,邁開“十二五”發展的新步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涵蓋醫藥工業的化學原料藥、化學制劑、中藥、生物制藥、醫療器械等5個子行業169家醫藥類上市公司,其贏利能力和運營能力均有所下降,雖然銷售利潤率高于醫藥工業平均水平,但高收入與低盈利相結合的增長趨勢,反映出成本上升、價格下降大勢下市場競爭的激烈。
這種現象也說明,在上市公司之外,醫藥行業還有很多優質資產可以挖掘。
對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按照其2010年的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進行排序。主營業務收入排序前100家企業,簡稱醫藥百強。以下是針對醫藥百強進行的系列分析:
1.整體情況分析
⑴各項指標表現良好(參見表1)
全國醫藥工業企業有7782家,其中百強企業占比為1.29%。
醫藥百強企業以1.29%的數量占比,在各項指標的完成方面均顯示了其重要的地位。體現了我國醫藥工業的整體運行趨勢。
醫藥百強企業各項指標中,增幅最大的是從業人員數、資產總額和主營業務收入,醫藥行業兼并重組的高潮在2010年有較大表現。
醫藥百強企業利潤總額的增長落后于行業水平,反映了醫藥產業在形成一定的集中度的同時,還需要在節能降耗、管理水平方面進一步提升。
⑵集中度小幅提高(參見表2)
世界制藥前10強、前50強的銷售收入占世界藥品市場規模的41.2%和69.4%,而我國醫藥百強主營業務收入在國內市場的占比僅為33.4%。其中,前10家和前50家的主營業務收入在百家中的占比分別為34.2%和76.2%:
原因:超大型企業提升較快,百強企業收入規模呈兩極分化態勢,中等規模的企業主要集中在10億元~40億元之間,60億元~100億元規模的斷層亦提示這是企業規模增長的一個瓶頸,要形成合理的規模梯隊,還需要培養一批中大型企業。
趨勢:產業結構調整、宏觀政策向做大、做強、做優傾斜;大企業集團資本擴張和研發實力提升同步推進;品牌與品種成為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的抓手和著力點。
⑶位次更迭變化凸顯市場競爭激烈
持平:3家
揚子江以其250億元營業收入穩居首位,而修正藥業集團和哈藥集團以170億元不相上下的收入居2、3位,與2009年正好換位。
上升:20家
云南白藥集團位次提升較為明顯,首次跨入了百億元級企業行列。
下降:53家
由于主營業務收入下降而導致排名下降的企業只有4家,主要是主營業務轉移與個別業務的重組剝離。
更替:24家
以化學制(11家)、中成藥(7家)、化學原料藥(4家)三大子行業分布居多。
2.行業態勢分析
⑴化學藥品制劑行業高居首位
醫藥百強企業中,化學藥品企業以63%的占比居首位,其次是占比30%的中成藥企業(參見表3)。
⑵化學藥品制劑和中成藥各項指標增長有不俗表現(參見“表4”和“表5”)
化學藥品制劑企業各項指標占比高于其企業數的占比,企業指標完成率較其他子行業為高。
相對較高的銷售費用是影響化學藥品制劑企業和中成藥企業利潤總額的一大因素。
3.地區分布分析
醫藥百強企業分布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較2009年減少2個省、市(參見表6)。
山東省、江蘇省和浙江省入圍企業均在10家以上,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占比分別為35.8%和40.7%。廣東省、北京市和上海市均有5家及以上企業入圍,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占比為21.9%和27.0%。以上6個省、市的百強企業數占到61%。湖南、山西、廣西3省、區的企業跌出百家,內蒙古則是2010年擁有百家企業的一顆新星(參見表6)。
醫藥百強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平均為40.3億元,較2009年增長了35.2%。
4.經濟類型分析
⑴兼并重組成效顯現
國有企業的兼并重組所帶來的規模擴張,在工業總產值、銷售產值、主營業務收入方面都有較大的增長體現,但高增長的銷售費用和銷售成本提示國有企業的管理和整合還有很多工作可做。
外資及港、澳、臺企業相對的高利潤低成本,攤薄了銷售費用的影響,并形成一定的積累與再投入。
⑵股份制經濟類型在醫藥百強中占主導
股份制企業以59%的企業占比居首位,其次是外資與港、澳、臺投資企業,占27%。
5. 企業規模分析
百強企業以大為特點(詳見表7、表8)。
大型企業以76%的份額占據首位,較2009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體現了國家扶持大企業做大做強,提升產業集中度的政策導向。
大型企業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在兼并重組的同時增大了主營業務的投入,但對成本、費用和利潤的掌控稍有欠缺,利潤總額的同比增長相比其他指標偏低。
中型企業在企業整體規模減少的同時,利潤總額卻在增長,對銷售費用的控制較為突出。
小型企業首要存在的是費用問題,其次是成本上漲與主營收入的下降所帶來的利潤總額的下滑。由于規模問題,其控制銷售費用使得收入與利潤保持相對較一致的發展水平。
6.運營能力分析
⑴經營情況
2010年醫藥百強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29.4億元,同比增長35.2%,高于行業平均水平(25.4%)近10個百分點,較2009年的22.34%增加了12.7個百分點。
醫藥百強的主營業務收入占全部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33.4%,較2009年的31.0%提高了2.4個百分點。
⑵資產運營
2010年醫藥行業總資產周轉率為1.02次,百強企業為0.98次,略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但較2009年提高了0.03次。
中藥飲片和生物生化制品的總資產周轉率分別低于百強企業平均水平0.60和0.52個百分點,尤其需要提高運營能力。
與2009年相比,衛生材料、生物生化制品、化學藥品制劑3個子行業的總資產周轉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市場競爭與出口受阻導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減緩是一大原因。
⑶盈利能力(資產利潤率)
2010年全部醫藥行業資產利潤率為11.9%。百強企業資產利潤率為11.7%,低于行業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同時較2009年低0.1個百分點。
兼并重組的進行對企業的資產盤活與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資產利用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經營管理都需要不斷加強。
醫療器械、中成藥和化學藥品制劑的資產利潤率高于百強企業平均水平,資產利用效益、企業盈利能力等有一定的提高。
生物生化制品行業的資產利潤率大幅下挫,顯示該行業的盈利能力在銳減,行業急需做出適當調整。
2010年全部醫藥行業銷售利潤率為11.7%。百強企業銷售利潤率為11.9%,高于行業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但較2009年下降了0.4個百分點。
主營業務市場競爭力強,發展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營銷策略得當,獲利能力高,企業發展有可持續性。
化學原料藥、中成藥和衛生材料的銷售利潤率分別低于醫藥百強平均水平。高成本壓力、價格競爭等使得各子行業企業的獲利空間減小,盈利能力與中藥飲片行業的25.7%形成鮮明對比和落差。
生物生化制品行業的銷售利潤率的縮水也提示該行業高利潤的好形勢可能不再。
除中成藥行業外,其他各子行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均高于或與百強企業平均水平持平。
中藥飲片行業高達33.8%的成本費用利潤率,使得生物生化制品行業的15.8%相形見絀。中藥飲片行業成為2010年業界追捧和熱錢涌動的焦點,也成為政策關注的焦點、發展調控的重點。
⑷償債能力
2010年全部醫藥行業資產負債率為44.1%。百強企業資產負債率為45.3%,高于行業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與2009年相比降低了0.2個百分點。整體處于通認的適宜水平40%~60%下限,顯示醫藥行業整體負債水平較低。
醫療器械行業的資產負債率在各子行業中最低,這一子行業的融資籌資能力相對較強。
與2009年相比,衛生材料和生物生化制品行業資產負債率的大幅提升,顯示前期的債務正在進行內部消化中。
⑸發展能力
2010年醫藥行業總資產增長18.9%,百強企業總資產增長率為31.7%,高于行業平均水平12.8個百分點。
(本文內容及數據由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提供 本報記者李帥整理)
表1 2010年醫藥工業總體情況
表2
表3 2010年醫藥百強中各子行業的企業數占比情況
表4 2010年醫藥百強中各子行業企業各項指標增長情況
表5 2010年醫藥百強中各子行業企業各項指標占比情況
表6 2010年醫藥百強地區分布表
表7 2010年醫藥百強中各規模企業各項指標增長情況
表8 2010年醫藥百強中各規模企業各項指標占比情況
(致讀者:為及時刊出本版數據及分析,今日“資本市場”版移至明日七版。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