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大生物醫藥產業園集聚效應凸顯
據統計,近年來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連續實現兩位數增長,去年1~9月,同比增長率更是達到19.93%。這個逐年做大的“蛋糕”,七成產值出自張江-周康、閔行、徐匯、奉賢、金山、青浦等上海的六大生物醫藥產業園區;而全市92%的新引進項目落戶六大產業園區,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著。
“亞里士多德的盒子”
六大產業園之一的上海奉賢生物科技園區,前身是一個現代農業園。不過說“農業園”其實也不合適,因為那時其中“窩”著許多中小企業,既有農業企業,也有上海萊士、銘源數康、海利醫藥等生物醫藥企業。由于企業類型不同,園區的支持政策和服務很難周全覆蓋。前兩年的金融危機,倒成了園區轉型的契機:農業企業受危機沖擊很大,產值大幅下滑,而生物醫藥企業持續堅挺,使得園區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與此同時,隨著南橋新城規模擴大,園區的產業用地從原來的18.49平方公里減少到4平方公里……最終,奉賢農業園舍棄了那些技術含量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的企業,集中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如今,一批中小民營公司已經長大,在業內有了影響力,并且形成一個“群落”。“群落效應”吸引來了一家大企業,今年7月,成立于1949年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在奉賢園區的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40億元,建成后將是國內最大的生物醫藥項目之一,將可年產各類疫苗1.8億人份,產值58億元。
“奉賢案例”,凸顯著定位的重要意義。
據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傅大煦介紹,上海六大生物醫藥產業園各有特點:浦東、閔行、徐匯園區走“研發+產業”的路子;另三個更注重產業,卻也各不相同:青浦偏重中藥,金山偏重化學制藥,奉賢則偏重生物制藥。
定位清晰,對企業更有吸引力,也更有能力“培養”企業。當生物醫藥企業被分門別類裝進“亞里士多德的盒子”,就能得到更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和更適宜的生存發展環境。
上藥集團在上海外環線內曾有大大小小50多個“點”,如今已將大部分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集中到浦東張江產業園區。和羅氏制藥、施貴寶等跨國藥企毗鄰,上藥集團更添競爭壓力。上海市科委等適時送上“產學研醫合作研究項目”的“大禮”,企業與科委以1∶3的比例平攤研發風險……一系列扶持政策讓企業加速發展,利稅年均增長達到了20%以上。
“土地不夠用”促升級
六大園區中,位于浦東的張江-周康園區規模最大,去年生物醫藥制造產值達255.4億元,占全市的46%。
但土地不夠用了。2009年引進的上藥、復星和揚子江等三大戰略性項目,至今未能真正落地;上藥的新亞、新先鋒、信誼三大制造企業進駐園區的時間至少要推后3年;新簽的20多個項目都因為用地需求無法滿足,遲遲無法開工……有的企業只好“改換門庭”。據估計,這兒的生物醫藥產業每年將因此損失產值近百億元。
在市科委生物醫藥處處長朱啟高看來,“土地不夠用”正“逼迫”園區產業升級,“現在我們只能引進那些高附加值、對人才依賴度高、對環境友好的企業。”
如果園區里的企業達不到“新標準”,就得設法“挪騰”。前幾年進駐浦東產業基地的一家公司效益不佳,可“就是不想走”,于是,為了“騰地兒”給抗體制造公司百邁博,園區自掏腰包2億多元。如今,百邁博的幾條抗體生產線均已到位,預計年產值在30億元左右。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