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改變了先聲飛奔的身姿
編者按
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創新被賦予了更多的期望。近年來,全球制藥企業都在重新思考藥物創新的路徑、模式和價值。在我國,“仿制-仿創結合-創新”這一路徑已經成為醫藥行業的共識。
實現中國醫藥產業的強國夢,必須培植一批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藥企。在由傳統制藥企業向研發型企業轉變的過程中,它們各顯神通,展示出創新的多彩多姿。有的已經享受到創新帶來的巨大效益,有的還在創新路途中辛苦耕耘,有的歷經挫折不改初衷,有的穩扎穩打迂回前行……但無論如何,創新的探索和付出值得尊敬。創新之意義,不僅在于成果的價值,更在于精神的提振。為此,本版特推出“研究中國藥物創新”專欄,試圖通過典型企業案例對比,展示和剖析不同創新型企業之間、傳統企業轉型之間、內外資企業之間創新戰略和模式、產品選擇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差異,揭示創新對中國醫藥產業發展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探尋中國醫藥行業創新的適宜途徑。
處于私有化階段的先聲藥業再次爆出新聞。
6月24日,在美上市的先聲藥業集團宣布,公司于6月17日與 Zhuhai Rongding Equity Investment Partnership L.P. 達成了股票轉讓協定,將以4億元人民幣現金的價格,出售其子公司吉林博大制藥有限責任公司近99.99%的股權。一旦股票轉讓交易完成,先聲藥業將不再持有博大任何股權。先聲藥業并未透露此次出售博大股權的原因,但4億元的套現無疑令希望保持緘默的先聲藥業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選擇美國退市
今年3月11日,先聲藥業董事會宣布收到不具約束力的收購要約,該收購要約由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任晉生、New Good Management Limited和Assure Ahead Investments Limited及其附屬機構(買方集團)發起,將現金收購所有不由買方集團控制的流通股,每ADS收購價格為9.56美元(每普通股4.78美元)。這一出價對先聲藥業的總估價約為5億美元。公開資料顯示,New Good Management Limited在維京群島注冊,由任晉生實際控制。
“這是我們第一次考慮私有化。”先聲藥業副總裁兼先聲美國總裁劉婕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次決定完全出于商業考慮,與美國收緊財務審查并無關系。
2007年4月20日,先聲藥業成為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化學生物藥公司,募集資金2.26億美元,市值超過10億美元,成為亞洲化學生物藥企業在全球最大的一次IPO。
面對先聲藥業的突然退市,業界均持維護態度。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認為,退市有主動與被動之分,先聲藥業是主動退市,而非被動退市。在他看來,企業之所以主動選擇退市,重要的原因是其價值被嚴重低估,且在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的意義已經不大。“退市可能會對先聲藥業國際化進程產生影響,但不會影響公司本身所具有的優秀性;先聲藥業退市后,依然是行業領先企業。”于明德說。
2010年6月開始,做空機構開始頻頻出手中國概念股,在導致公司整體估值大幅縮水外,也使海外投資者對中國公司的信任度大打折扣。Roth Capital Partners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美國股市中選擇退市的中國公司數量劇增,2012年已達27家之多,而2011年和2010年這個數字分別只有16和6。在制藥領域,同濟堂、康鵬化學和諾康生物先后成功退市,尚華醫藥、盛泰藥業、三生制藥等3家藥企均已收到私有化要約。
相關資料顯示,2011年底先聲藥業在每股7美元左右,2012年初最高升至10美元左右,但隨后又回至七八美元。不過除了被資本做空的因素外,一位分析人士指出,股價低迷也與先聲業績乏善可陳有關。季報顯示,先聲藥業2012年二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63.4%,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34.8%,四季度企業更是運營虧損1250萬美元,由于非現金的減值費用1560萬美元,凈虧損330萬美元。
奔跑開始減速
先聲藥業無疑是國內創新型企業中成長最快的公司之一。
1995年在藥品銷售領域長袖善舞的任晉生創辦了先聲藥業,2001年通過資本運作,企業實現了從營銷公司到生產公司的轉身,并于2003年成立先聲藥物研究院,引進了一批在制藥界頗有聲望的研發專家;2005年9月,聯想弘毅注資2.1億元持有先聲藥業31%的股權。雙方聯合對外宣布,要在未來5年內,使先聲藥業跨入中國醫藥行業“第一梯隊”;2006年5月,先聲將聯想投資的2億元全部用于收購煙臺麥得津80%的股份,成功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腫瘤一類新藥恩度納入麾下。自此先聲被業界視為本土創新制藥企業的范本。
熟悉先聲藥業的人都知道,先聲藥業的LOGO酷似一個人在跑道上奔跑。掌門人任晉生多次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我們不愿呼吸領先者揚起的塵土。或許是因為這種緊迫感,先聲藥業并沒有遵循從仿制、仿創結合最后到創新的常規過程,而是創新與仿制同時進行,甚至創新走得更快。
2007年至2009年間,先聲藥業完成了六次“產品式并購”,先后將吉林博大制藥的易達生、南京東捷制藥的捷佰舒、安徽中人藥業的中人氟安、天津天達藥業的瑞舒伐他汀鈣片收入囊中;還收購上海塞金醫藥35.1%的股權,希望以此“加強抗體研發能力”;控股江蘇延申生物科技,以便進入疫苗生產領域。
先聲藥業在自身研發上也不惜血本。2007年4月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后,先聲藥業將IPO募集資金2.62億美元中的5200萬美元作為未來2~3年內的研發專項資金;在全行業平均研發投入僅為1.05%的情況下,先聲藥業每年將銷售額的6%~8%投入研發,2011年該比例增至9.7%,2012年達到了主營業務收入的11%。
為了追趕先行者,先聲藥業還積極探索多種國際合作模式。自2007年始,先聲通過專利許可、共享權益、成立合資公司等方式引入國際合作項目,提升國際化研發能力。
2011年,先聲藥業一類新藥艾拉莫德(商品名:艾得辛)正式在全球上市。先聲藥業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2010年至今,公司有8個國家一類新藥陸續獲批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是什么遲滯了這家拒絕平庸的企業奔跑的速度?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先聲藥業雖然建立了研究院、招來了大批人才,但一是起步較晚,二是掌門人可能更擅長營銷,對藥物創新的機制、用人、方向等理解并沒有使先聲藥業在上市后達到理想狀態。當研發沒有明顯進展時,先聲藥業就會重新換一班人馬,研發戰略就得重新調整——今年5月底,先聲藥業宣布公司首席科學官Dr. Peng Wang由于個人原因辭任。
一位資深人士也強調,先聲藥業產品涉及抗腫瘤、心腦血管、抗感染等多個品類,但整個產品線仍顯單薄,且近兩年先聲藥業可上市的新品明顯沒跟上。恩度是先聲藥業投入最多的產品,由于臨床效果不如預期,市場回報并不大;最新上市的艾得辛也并非是大品種;至于再林等抗感染藥物,在國內嚴苛的限抗令下,銷售也很難實現突破。
但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先聲藥業市場銷售出現問題。一位知情人士這樣分析,先聲藥業內部出現幾次管理人員變動,直接導致銷售業績波動;此外,由于是美國上市公司,先聲藥業受到嚴格的財務調查和審計。為了合規,先聲藥業將最有優勢的營銷公司剝離出去,變成合作公司。“尤其是近兩年,先聲藥業全力推行營銷轉型,拒絕帶金銷售,實打實進行學術推廣。但在中國現有的市場環境下,此舉恐怕很難提升銷售業績。”
同為創新樣本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多名分析人士不自覺地將同屬江蘇省的先聲與恒瑞進行比較。恒瑞成立于1970年、2000年在A股上市,是國內第一批系統地開展藥物研發的企業。與先聲“跨越式”的研發策略不同,恒瑞堅持仿制為主,積累充分的技術和資金之后,再仿創結合,現在也逐步走向自主創新。
申國萬銀研究報告指出,恒瑞創新藥研發已經形成梯隊化,今后每年都將申報2~3個創新藥臨床,取得1~2個創新藥批文,創新藥逐步進入收獲季。此外,2012年恒瑞醫藥申報臨床或上市仿制藥29個,多數是具有首仿機會或者是針對臨床需要開發的新劑型。申萬分析師羅鶄認為,2013年恒瑞將迎來新產品密集上市潮。“公司在營銷與產能上均做足準備,新產品上市將推動業績加速增長。現有產品維持3年增長無憂。”
曼哈頓資本管理咨詢公司總裁王進認為,恒瑞的驕人成績首先得益于掌門人孫飄揚的專業素養和獨到眼光。孫飄揚畢業于中國藥科大學,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上個世紀90年代上任伊始,孫飄揚就確定了創新研發的方向,并投入大量資金,建立起完備的研發體系;在研發產品的選擇上更是精準。
于明德則表示,恒瑞在創新研發上突出了“集中優勢、專注專一”。恒瑞主要產品集中在抗腫瘤藥物和手術用藥等大領域,其中抗腫瘤藥物的銷售在國內排名第一。以抗腫瘤領域為例,恒瑞專注于此,做深做透,實現了多層次、多產品的研發和儲備,在產品上既有最為傳統的抗癌藥,也有最新的單克隆抗體藥物。
除上述原因外,恒瑞還實現了產品線與市場銷售的相輔相成。業內資深人士姜廣策表示,恒瑞通過自建銷售隊伍進行產品銷售,銷售隊伍規模較大,其銷售能力足以支撐不斷出現的新品。中金公司也評價恒瑞是“走有中國特色的創新藥研發和推廣之路”。而新藥的推廣、銷售目前恰是先聲藥業的軟肋。
恒瑞醫藥2012年的年報顯示,2012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4.35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0.77億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了19.44%、22.90%。在面臨降價、招標等各種壓力下,一線腫瘤品種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長;同時手術麻醉藥及造影劑收入增長超過40%,電解質收入增長超過100%。
不過中投顧問產業研究部經理郭凡禮指出,企業研發戰略方向不同,源于公司的實際資源和核心力量的不同。醫藥研發投入大、見效慢、風險大,耗費巨大資金也未必能保證實現巨大效益,而且新藥研發并沒有捷徑可循,需要大膽嘗試。
“不同的研發模式都是根據企業自身的資源稟賦而制定的,本身并不存在孰優孰劣。比如說內生增長存在與國際相脫節的風險,而合作則可能會由于研發周期長而導致企業之間出現斷裂,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對于整個行業來說,研發模式多樣能夠促進新藥的產生,有利于醫藥行業整體的發展。”郭凡禮說。
分析人士也指出,雖然先聲藥業奔跑的速度目前有所減緩,但是多年研發耕耘已給先聲藥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創新能力是企業發展最為核心的競爭力,學術推廣也將成為行業發展趨勢。不難預見,假以時日,先聲藥業也會享受到創新帶來的更多收益。”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