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企的國際化模式與路徑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國醫藥企業不僅面臨著國內同行的激烈競爭,也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醫藥企業的沖擊。如何應對國際化的競爭,對于醫藥界的每一位同仁來講,既是一個老話題,又永遠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新挑戰。
國際化進程依然步履維艱
在國際醫藥產業轉移和醫藥市場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醫藥企業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某些細分領域也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優勢,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醫藥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仍然是步履艱難,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與不足。具體表現在5個方面。1.產品的海外業務對藥企整體業務規模貢獻有限。2.企業規模小,國際競爭力較弱,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企業研發實力弱。3.中藥缺乏統一標準,受到多方沖擊,中藥產品很難突破華人圈,西藥仿制藥產品難以突破零星作戰局面,尚未能夠形成規模。4.隨著國內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上漲,我國藥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競爭優勢正在逐漸喪失。5.知識產權保護成為中國制藥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重要制約因素。
在制劑的國際化方面,核心問題還是在于標準突破和商業化運作能力。在標準化突破方面,目前國內有超過20家藥企的制劑產品通過了FDA和歐盟認證,但產品在數量和結構方面都存在著單一化問題,需要在未來逐步彌補。
在商業化運作方面,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國尚無一家藥企進入全球百強名單,制劑的海外業務貢獻占藥企總銷售貢獻均不足10%,海外業務的拓展主要以尋找合作伙伴的業務拓展為主,擁有自己商業化隊伍的企業寥寥無幾,且覆蓋面有限。
除此以外,人才、文化和理念沖突,也是企業在海外商業化運行方面的主要障礙。一些國內藥企已經開始嘗試雇傭當地員工,組建當地人才隊伍,但面臨著兩個瓶頸:一是當地員工其實還是以華人特別是海外留學生為主,對主流市場的了解和把控比較有限;二是業務的運營和管控中心仍設置在中國總部,所有配套支持體系和管理核心還是在中國,在企業內部也可能存在巨大的內部交易和溝通成本,間接影響企業海外業務的運作效率和成功。
不難看出,我國醫藥企業在國際化經營方面仍然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而同處亞洲的印度通過國家扶持、加大研發投入、積極開展生產的海外認證以及產品的海外注冊,包括承接跨國企業的生產和研發外包以及海外并購,在國際化經營方面已經走到了我們的前面,為我國藥企的國際化發展模式提供了借鑒。
多種方式助推國際化發展
我國醫藥企業的國際化發展,主要有兩方面考慮因素,一方面是市場需求——為了增加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另一方面是技術需求——為了獲取技術。結合印度藥企的經驗和我國實際情況,我國醫藥企業可通過出口、許可、特許生產,以及合資合作、投資并購、成立海外合資或全資公司等方式進行國際化發展。
一是承接外包業務,融入國際化產業鏈。我國藥企可充分利用全球醫藥產業鏈轉移的良好契機,通過承接生產、研發外包等形式參與到全球生產、創新研發服務當中,廣泛和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與協作,獲得技術、國際化管理和運作經驗,融入全球醫藥產業鏈,加快我國醫藥產業的國際化步伐。
二是“借船出海”,進軍國際市場。我國藥企可通過與跨國藥企合資建廠、合作研發,引進國外先進的研發和生產技術,經過消化吸收,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這有助于我國藥企產品的海外注冊以及生產環節通過發達國家的GMP認證;藥品經營企業可通過與跨國醫藥經營企業合作,逐步開拓海外分銷渠道,引進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和模式、優秀品種和增值服務技術等重要經營資源,實現國內外聯動。相比海外投資,這種方式可大大降低風險。
三是參與海外投資并購,尋求外部增長途徑。對于國際化經驗不足的中國醫藥企業來說,可著眼于產品線和市場的互補,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收購規模小但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利用其技術,或產品、流程、運營方式彌補公司核心業務的缺陷,進而迅速搭建自己的研發、制造和銷售體系。跨國并購,意在利用這些企業的品牌和渠道,整合自身的產業鏈條,有效彌補企業在通用名藥和創新藥方面的研發能力,建立海外營銷網絡,整合所并購業務,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整體份額。
(作者系中國醫藥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