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輝煌到慘淡 青蒿素產業尋求自救
專家認為,要保證產業的良性發展,首先要加強對青蒿素類產品出口的監控。將青蒿素類產品出口列入自動出口許可管理商品,以便加強監控。同時,禁止青蒿種子的出口,避免基因資源的流失。青蒿素生產企業更要整合優勢資源,開拓國際市場。
近日舉辦的第十一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論壇青蒿素產業分論壇,再一次將青蒿素產業推到了風口浪尖。
上海復星、昆明制藥等生產青蒿素的國內知名企業和瑞士諾華公司都參加了此次會議。此次會議召開的背景是諾華公司此前公布了今年向中國企業采購青蒿素的數量——55.5噸,而且這還是諾華公司未來兩年的原料用量,這一數字的公布在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據悉,此次會議,國內藥企并沒有與諾華公司達成共識。
從輝煌到慘淡的巨大反差
青蒿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云南、四川等地,其所含的青蒿素是諾華公司生產的治療瘧疾良藥復方蒿甲醚的主要原料。幾年前,關于“青蒿素產業擁有15億美元的巨大市場”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揚揚,據說如此巨大的市場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諾華公司提供的數據預測的。與此同時,由于世界衛生組織也在積極鼓勵青蒿素產業的發展,因此包括諾華公司、復星醫藥、華立醫藥等企業都紛紛在國內尋找青蒿素原料供應商。
“大家都想抓住這個巨大的商機,于是紛紛上項目,搞青蒿種植。”四川一家青蒿素企業的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一時間,很多國內藥企開始投產或擴產青蒿素。”
由于復方蒿甲醚藥效顯著且不易產生抗藥性,2004年成為第一種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名單的青蒿素復方治療藥物,開始被WHO大量采購。“這直接導致青蒿素的價格一路飆升,最高時候曾達到每公斤8000元。”該人士表示。
在這一需求的刺激下,各地紛紛擴大種植計劃。適于青蒿生長的四川、重慶等地大量的農民改種青蒿,青蒿種植面積曾達到上百萬畝。這種情況在2005年達到高峰。
當眾多企業因為看到了青蒿素產業的前景而紛紛進入后,這一炙手可熱的市場迅速呈現出嚴重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青蒿素價格暴跌。據了解,目前,我國生產青蒿素的企業有近百家,其中不少都是小型企業,而青蒿素的庫存量已經達到150萬噸,青蒿素的市場采購價也從2004年的每公斤8000元跌至1350元。
“目前,堆在倉庫里的青蒿素大量滯銷,數千萬元一條的生產線停工閑置,整個青蒿素產業一片慘淡。”該人士無奈地說。
“今年國內青蒿素原料藥的產量在150-200噸之間,諾華基本上是國內企業的惟一買家,但其收購量不到國內供應量的1/3。”中國醫保進出口商會青蒿素行業負責人之一張忠鵬表示,“大部分生產企業的庫存壓力很大。”
供需雙方難有共識
一些企業把自己當初投產或擴產青蒿素的原因歸咎于全球最大的青蒿素原料藥買家——諾華公司,因為目前諾華的青蒿素類藥品產量占全球80%以上的份額。今年7月初,包括川湘生化及成都裕通生物技術公司在內的18家四川、重慶青蒿素原料藥生產企業聯名向諾華中國公司發函,譴責諾華沒有兌現“口頭承諾”,致使他們蒙受損失。但諾華公司表示,諾華并沒有與中國方面達成任何購銷協議。
瑞士諾華公司中國區總裁李振福表示,炒作15億美元青蒿素市場與諾華無關,他曾在2004年時就在媒體上提醒國內企業不能盲目發展青蒿素產業。“世界衛生組織、環球基金及非洲各國政府每年獲得的公益基金捐助是有限的,加上國際機構設立了很高的原料質量門檻,中國企業盲目發展青蒿素是不明智的。”
李振福表示,20噸的青蒿素就可以生產約6000萬人份的青蒿素制劑復方蒿甲醚,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向諾華方面通報預測了今年復方蒿甲醚的銷售量,約為7600萬人份,明年則為1億人份。這也就意味著,諾華此次儲備的55.5噸青蒿素已經大致可以滿足近兩年的需求。
“幾年前炒作全球青蒿素市場有15億美元規模,但這只是一個理想化的目標,實際上只有5億美元左右。因為在全球最主要的市場非洲很多貧困人群無力買藥,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救助計劃也暫時無法覆蓋他們,所以根本達不到15億美元。” 張忠鵬說,目前參與青蒿素生產的國內廠商超過100家。
據悉,目前,四川地區大部分從事青蒿素提取的民營企業都陷入困境,除了關停倒閉外,更多企業試圖通過轉產降低虧損。
四川裕通生物技術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我們剛投入了800萬元建立了青蒿素生產廠和幾百萬畝的原料種植基地,但今年市場嚴重供大于求,讓我們損失慘重。本來期望能與諾華簽訂長期訂單,但未能如愿,所以我們現在已經著手轉做其他項目,減少損失。”
尋找自救之路
青蒿素作為我國惟一一種分子結構得到國際認可的中藥,對于我國醫藥產業有著重要的影響。業內人士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對國內青蒿素生產企業的發展給予更多的支持,希望在未來的對外援助采購中,采購國內企業的復方產品。
“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提煉方法提取的青蒿素正在被廉價出售,但中國的青蒿素類藥品難以進入目標市場,賺不到應該賺的錢。世界衛生組織對青蒿素單體制劑提出‘耐藥警告’,主張采用復方制劑。”專家表示:“具有完整產業鏈的企業將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優勢。”
中國醫保商會中藥部主任劉張林表示,要保證產業的良性發展,首先要加強對青蒿素類產品出口的監控。將青蒿素類產品出口列入自動出口許可管理商品,以便加強監控。同時,禁止青蒿種子的出口,避免基因資源的流失。青蒿素生產企業更要整合優勢資源,開拓國際市場。“當然,還應該加大政府采購力度,宣傳我國青蒿素制劑品牌”。
據悉,目前法國、印度等國在青蒿素領域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都優于我國,其藥品更容易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可而在市場上搶占先機,而我國青蒿素原料藥的大量出口給其他國家青蒿素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持,使我國青蒿素成藥發展面臨國際市場更為激烈的競爭。
目前,諾華公司承接世界衛生組織用于非洲等地瘧疾治療的青蒿素類藥品采購量的九成。專家認為,我國青蒿素企業要想生存下去,不能完全依靠向諾華公司提供原料,必須要與諾華爭奪非洲的成藥市場。
“一直以來我國企業都以生產青蒿素原料藥為主,而在青蒿素成藥領域,我國所有企業的總和都比不上諾華一家。但從去年開始,青蒿素產能過剩,所有原料藥生產企業大幅虧損,個別成藥企業也是勉強維持生存。在這種情況下,獲得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能讓我國青蒿素企業有了和諾華競爭的基礎。”劉張林表示。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