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藥:期盼藥房托管豐收季到來
近年來,與眾多藥品分銷企業一樣,藥價的不斷降低和同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也讓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陷入了微利的境遇。盡管其自上市以來通過并購實現了快速擴張,銷售規模到2007年也已突破百億元,可是高速擴張卻并未帶來盈利能力的同步增長,因此有業內人士分析,南京醫藥可能已陷入了大而不強的尷尬境地;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南京藥房托管工作的推行正成為南京醫藥新的發展機遇……至少,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南京醫藥對于藥房托管業務正寄予越來越多的期望。
編者按
南京進行的醫院藥房托管探索,一直是業內外關注的焦點。判斷這一探索是否可行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能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從目前南京市實行藥房托管的156家醫療機構的情況來看,平均門(急)診人次藥費、平均住院日藥費均有明顯下降,這表明,這種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如何讓這種效果維持下去?如何避免新的利益鏈的形成,進而導致更加隱蔽的“大處方”行為?很明顯,托管醫院藥房的商業公司不可能永遠虧本運行。本版今天同時刊出了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于明德的觀點,希望讀者從多個角度來思考醫院藥房托管問題。對于業內的種種擔心,相信國家有關部門在進行新醫改布局中會有所考慮。
2月26日,由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和社科院主辦的“醫藥分開論壇”在北京召開。當天下午,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藥事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何金耿的出現,讓這次論壇看起來更像是南京醫藥針對旗下藥房托管業務舉辦的一次“推廣會”。
論壇上,何金耿向在座的衛生系統人士詳細介紹了南京醫藥藥房托管的基本做法:由醫療機構(委托方)將其藥品供應等可以市場化的藥事管理服務委托給醫藥公司(受托方)。受托的醫藥公司負責醫院的藥品供應、藥學服務、藥房管理、患者管理等。依照協議,受托公司獲取服務收益,醫院、患者分享改革帶來的增值收益。為了說明效果,何金耿舉了兩個例子:其一,“僅5個月,8家實施藥房托管的三甲醫院,就從藥品收益中新增利潤1660萬元”;其二,“目前南京市156家二級以下醫療機構已全部實行‘藥房托管’,據統計,這156家醫療機構的平均處方值、平均門(急)診人次藥費比上年同期下降10.4%,平均住院日藥費比上年同期下降20.3%,醫院藥品收入占比平均下降10%左右。此外,156家醫療機構藥房托管后,增加藥品收益約6000萬元(按托管銷售6億元計算)。”
既不必為管理藥房消耗精力和成本,又可以增加藥品收益,甚至還可以降低藥價獲得社會效益,這樣的“藥房托管”理所當然地吸引了在座醫院界人士的關注。同時,他們更想知道,這件看起來“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兒究竟有多真實……
1:品牌藥難尋蹤跡
當談及醫院“憑空”增加的利潤來自何處時,何金耿將其歸功于“藥品供應鏈的優化”和“對灰色收入的壓縮”,但何金耿所失語的是優化和壓縮的細節。同時,對于目前南京醫藥藥房托管業務的收益狀況,何也未過多提及。這難免招致了一些業內人士對其盈利模式的質疑。
何金耿聲稱,南京市托管藥房僅避免過期、破損、報損藥品的損失和庫存管理不善造成的盤虧,以及因政策性降價造成的藥品價值損失就達500萬元。對此,有業內人士不以為然,認為單靠加強管理和規模效益不可能支撐如此龐大的“新增利潤”,“關鍵還是依靠壓低藥品進價”。而追求低成本采購帶來的問題則是,品牌藥在一些托管藥房遭到拋棄,而一些進價低、毛利高的非品牌藥迅速充斥托管藥房。這是因為,品牌藥讓利空間小,醫藥分銷企業面對品牌藥廠家談判能力有限;而對于那些小藥廠,大的商業公司卻可以“以強凌弱”,盡量壓低進貨價格。何金耿也證實了這一點,“我們目前的托管對象多是一、二級醫院藥房,這些醫院藥房的品牌藥較少”。
不僅如此,有媒體報道,據南京醫藥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06年8月份開始,南京醫藥的5批貼牌產品曾陸續進入托管藥房,每月一批,總價值大約1600萬元。”對于貼牌產品,人們并不陌生,尤其是藥店對此更是津津樂道。對于藥店來說,在行業平均利潤微薄的情況下,貼牌產品往往意味著“魚與熊掌可以兼得”——藥價既低,利潤又高。同樣,對于南京醫藥的托管藥房來說,貼牌產品必然也有著相同的意義。此外,有業內人士透露,南京醫藥的盈利模式還包括向供應商收取“進場費”等。這一切,與當初的平價藥店又是何其相似,而其結果也基本一致——藥價下來了,品牌藥不見了。
“可問題在于,患者往往有自己的用藥習慣。”一位醫院負責人說,“比如,很多高血壓患者認可北京雙鶴的‘降壓零號’,一些心臟病患者認定了天士力的‘復方丹參滴丸’,這些品牌藥消失了,患者也會隨之流失,這對醫院的長遠發展沒好處。”
2:“灰色收入”難以壓縮
按照何金耿的說法,藥房托管新增利潤的另一個來源是對灰色收入的壓縮。似乎,南京醫藥很明白藥房托管并不能真正消除“灰色收入”,因此才用了“壓縮”這個字眼兒,而不是“取締”。而對于灰色收入究竟能壓縮到什么程度,何金耿在論壇上也沒有過多談及。
藥房托管后,處方權在醫生手中的事實并沒有變。所以,即便藥房的經營權已交給醫藥公司,但只要醫生不開處方,藥品照樣賣不出去,這就使得藥品生產廠家或代理商不得不繼續“打點”醫院和醫生。例如,最容易滋生“灰色收入”的“新藥”,其推廣仍然要和醫生搞好關系,否則,醫生不開處方,新藥即使已經進入托管藥房也將最終成為積壓品。可見,醫生的“灰色收入”并不會因藥房托管而消失。只不過藥房托管后,對于藥品生產企業惟一不同的可能是,又多了醫藥公司這一關。
何金耿表示,藥房可以幫助生產企業大大降低營銷成本。可是,如果醫生的“灰色收入”仍然存在,藥品生產企業的“公關費”、“推廣費”就不可能節省下來。一位藥企產品經理的做法也多少說明了問題:藥房托管后,他仍然沒有停止做藥品臨床推廣。這是因為,“假設某托管藥房的品種被托管方全部更換了,只要同類藥品有兩個以上,就會有競爭,為了保證你的藥品銷售出去,還是需要和醫生搞好關系。除非你將推廣費給托管方,你給他提銷售指標,讓他們和臨床醫生之間去分配利益。但這樣你還是不放心,因為沒有一個企業甘愿把自己的市場命運交給別人。”一位業內人士分析。
在南京,托管方托管醫院藥房的條件是每月將一定的藥房利潤或者銷售收入的一部分(36%~45%不等)上繳給醫院。“不同于上交固定金額的做法,平均高達40%的營業額上繳率很容易讓醫院、醫生和受托的商業公司形成一個新的利益共同體,共同追求藥品銷售額的提升。因為只有銷售額提升了,醫院和醫藥公司才有可能獲取更多的利潤。而提升藥品銷售額,自然離不開醫生的支持。如此一來,為了促使醫生開‘大處方’,醫藥公司和醫院最可能的做法就是用提成激勵。”這位業內人士分析道。
3:南京醫藥期盼豐收
據統計,南京156家醫療機構藥房托管后,平均處方值、平均門(急)診人次藥費、醫院藥品收入占比等均有所下降,但仍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指標并不足以說明藥房托管的效果。“比如,醫院通過讓患者多做化驗、檢查,就可以做到既降低藥品收入占比,又增加藥品銷售額;而降低平均處方值的方法更是簡單,通過拆處方就可以辦到。這些平均指標體現不出藥品消費總額的增減情況,因此也就難以完全判斷出百姓是否能受惠于藥房托管。”該業內人士說。
“藥房托管并沒有切斷醫院、醫生和藥品之間的利益鏈,所以,‘以藥養醫’導致的諸多問題也就無法通過藥房托管得以解決。”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道,“而對此,南京醫藥等藥房托管方不可能不清楚,對于‘藥房托管只能是一種過渡’的命運,他們似乎更是心知肚明。”
若果真如此,那么南京醫藥急于推廣藥房托管就很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國家新的醫改方案即將面世之際,諸多跡象已然讓醫藥分開的結局依稀可見。當藥品業務從醫院剝離出來之時,誰將接盤?無疑,藥房的托管方最可能成為第一人選。“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南京醫藥才甘愿不惜微利甚至賠本的代價,堅守藥房托管這塊陣地。”該業內人士猜測。
這樣看來,對于南京醫藥來說,托管的藥房似乎更像是一粒粒撒下的種子,等待著豐收季節的到來,而這個“豐收季”即是醫藥分開之際。而南京醫藥目前急于做的,無疑是抓緊時間撒下更多的種子,以便等到醫藥分開之時,能夠“接管”更多醫院剝離出來的市場份額。實際上,南京醫藥這一“野心”已露出些許蛛絲馬跡。2月26日于京召開的“醫藥分開論壇上”,何金耿高調宣傳南京醫藥的藥房托管模式,即被認為是意圖繼續加大擴張步伐,繼在江蘇獲得大面積推行后,向其他省份進一步擴張的信號,其重點更是放在了年營業額巨大的三甲醫院。
鏈接
南京醫藥藥事管理服務發展歷程
2002年,在安徽合肥、六安等地部分小規模醫院開始藥房托管的嘗試。
2003年~2005年,在南京市熊貓醫院等進行試點。
2006年2月開始,積極參與南京市政府推進的以藥房托管為核心的醫藥分開改革,成功取得全市大部分醫院藥房托管權,患者普遍享受10%的藥價優惠。
2007年2月,成立“南京醫藥藥房托管有限公司”,專注于為醫療機構提供藥事管理服務,設計藥事集成管理體系,配合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探索將公立醫療機構的藥品經營、藥房管理、藥學服務委托給具備相關資質的醫藥商業企業經營管理的醫藥分業改革模式。
2007年9月,成功與72495部隊八家三甲醫院簽訂藥品集團化采購協議,將此項服務成功地從地方推向部隊。
2008年1月,“南京醫藥藥房托管有限公司”更名為“南京醫藥藥事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定位為:以集成化供應鏈管理能力為基礎,以專業藥學服務為特征,為客戶提供包括藥品管理、藥房管理、藥學服務在內的藥事管理服務。以對終端客戶提供藥事管理服務為核心競爭優勢,整合上下游資源,為客戶提供標準化、專業化、個性化與增值化的藥品解決方案和民眾健康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