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傳出利好 眾藥店重拾信心
期盼已久
截至3月18日(之前有媒體報道稱新醫改方案最終稿將于3月18日出臺,但隨后衛生部指該報道不實),雖然新醫改方案最終稿尚未浮出水面,但其中的關鍵部分卻早已經在媒體上“傳”得沸沸揚揚。而對于零售藥店來說,最令人驚喜的部分,莫過于那一句——“探索公立醫院門診藥房改制為零售藥店等醫藥分開的有效途徑”。
2008年10月,《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發布并公開征求意見的時候,零售藥店的心情與眼下相比可謂截然不同。“‘意見稿’對于零售藥店來說幾乎全部是利空,如果照此實施,對于深受政策左右的藥品零售行業來說無異于毀滅性的打擊。”當時,一位業內人士悲觀地對記者說。實際上,幾個月來,類似的悲觀論調在業內時常有人提起,甚至有業內人士對藥品零售行業的未來不抱希望……
但3月17日,當記者打電話給多位藥品零售企業的負責人時,大家的心情仿佛一下子好了起來。電話中,哈爾濱寶豐醫藥連鎖有限公司辦公室總監韓莉娟興奮地說:“我剛看到報道,說公立醫院門診藥房要改制為零售藥店,這對藥品零售行業來說意味著有了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可真是個好消息。”
面對醫療機構這個競爭對手,藥品零售行業一直希望能公平地與之展開競爭。“然而,當這個曾經近似于奢望的希望,在長久以來看似遙不可及之后突然有可能變成現實的時候,又難免讓人有些措手不及;也讓人擔心是否‘高興得過早’。”一位藥品零售企業的負責人有些不敢相信。
對此,北京嘉事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帥表示理解,“零售藥店遭受不公平市場競爭的時間太久了。”他說。一方面,密碼處方等人為阻礙讓處方難以從醫院外流,成為藥店處方藥銷售的瓶頸;另一方面,社區衛生醫療機構實行藥品價格零差率銷售,差價由國家補貼,又讓藥店面臨不公平的價格機制。
這就讓零售藥店對未來的信心越來越勉強。而當“意見稿”最終讓業界變得更加絕望的時候,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及全國人大代表、湖南老百姓醫藥公司董事長謝子龍等業內人士的奔走呼吁,終于讓決策者聽到了業內的聲音。新醫改開始向著有利于藥品零售行業的方向轉變。“至少目前看起來是這樣。”一位業內人士說。
談及公立醫院探索門診藥房改制,一位醫改方面的專家認為,就是零售藥店托管醫院門診藥房。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是這樣,社會藥店與門診藥房改制成的零售藥店可能仍將處于不平等的競爭地位。因為藥房托管后,醫院、醫生同樣可以和原門診藥房改制成的藥店繼續“協作”,比如通過密碼處方、電子處方等方式指定或暗示患者到門診藥房改制成的藥店購藥。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公立醫院的門診藥房是否能與醫院和醫生徹底‘脫鉤’。換句話說,就是醫院門診藥房是否能成為真正的零售藥店。”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門診藥房只有與其他社會藥店完全一樣,不再享有任何‘特權’,才會有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才能通過市場競爭使藥價趨于合理,給百姓帶來實惠。”
此外,“醫保資格”是藥店遭遇的另一個不公平。據了解,目前北京3000多家藥店中,醫保定點藥店不足100家,平均每個區縣還不到10家;2006年,廣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就規定,距離200米以內只批準一家醫保定點藥店……無疑,能在醫保基金中分得一杯羹的藥店只是極少數。更何況,這些少數的幸運兒即便擁有了醫保定點資格,也并不見得就能得到“油水”。比如,河北石家莊等地“醫保定點藥店不得銷售非藥品”的規定,就讓醫保定點藥店在受益于醫保定點資格的同時,不得不放棄“多元化經營”帶來的利潤。
謝子龍曾表示,應該增加醫保定點藥店的數量,凡是合法的、有處方藥銷售權的社會零售藥店,均應被確定為醫保定點藥店。一旦醫保定點資格放開了,藥品零售市場的競爭機制才會進一步完善,消費者也才能得到更多的實惠。
不必多慮
公立醫院門診藥房有望改制為零售藥店,市場競爭趨向公平,藥店可能成為藥品供應的主要角色。對此,有業內人士及消費者提出幾點憂慮。其一,藥店的藥品質量是否能保證?其二,一旦出現用藥問題,診斷疾病的醫生和配藥的藥店會不會互相“踢皮球”,最終導致消費者投訴無門?其三,藥店的藥學服務能力能否滿足需求?
“保證藥品質量是對藥品零售企業最起碼的要求。” 安徽百姓緣大藥房總經理周雙才說。據了解,從2006年7月到2007年底,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開展了為期一年半的藥品專項整治活動,打擊假藥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2008年4月8日,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例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顏江瑛表示,我國對假藥的嚴厲打擊使得市場得到很好凈化。她同時強調,只要在正規的藥店購藥,藥品質量都是有保證的。
其實,隨著近年來藥品零售行業的發展,一些知名連鎖藥店已經在消費者心目中成為藥品質量的保證。在北京金象大藥房西單店,一位正在選購保健品的劉女士說:“在金象這樣的大型藥店買東西,還不就是圖個放心,起碼沒假貨。”
至于醫院與藥店的責任,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其實不必為此過多憂慮。醫院和藥店各司其職在國際上早有先例,一旦發生用藥問題,雙方的責任也不難分清。比如,如果是因為醫生開錯處方引起用藥問題,則由開方醫生負主要責任,配藥的藥店承擔審方不嚴的次要責任;如果因為售藥過程失誤或因為藥品質量引起用藥問題,則應追究藥店以及生產企業的責任。
談及藥學服務能力,一位藥品零售企業的負責人坦承,零售藥店確實還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駐店藥師需要不斷強化審方能力,以適應新醫改的趨勢等。“零售藥店要在藥品供應體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提高藥學服務水平是永恒的主題。”周雙才說。
另外,零售藥店和藥師的重要作用也不僅僅局限于為百姓提供質優、價廉、合理的藥品。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能充分發揮駐店藥師指導慢性疾病患者合理用藥及綜合預防咨詢的作用,治病于未然,就可以在提高國民健康水平的同時降低社會醫藥費用的支出。
難舍多元
幾個月前,“意見稿”剛剛發布,就有業內人士提醒,今后藥店僅僅依靠“賣藥”恐怕難以維持生計,多元化經營將是藥店的惟一出路。
但是當利好趨勢顯現時,業內對藥品業務很快又充滿了信心。“盡管基本藥物制度的實行可能會給藥店的藥品銷售帶來一些影響,但全民醫保推進催生的市場擴容應該會更多地拉動藥店藥品的銷售。”周雙才說。同樣,韓莉娟認為,農村市場的擴容,將給經營狀況不算理想的農村藥店帶來希望。
隨著藥店經營藥品的信心開始恢復,多元化經營不再被看成是惟一的活路,但卻仍然是很多藥品零售企業關注的焦點。“多元化可不是穩賺不賠的,企業要面臨很多風險。”一位業內人士說,“比如,在醫保定點藥店不許銷售非藥品的地區,藥店選擇多元化就意味著放棄醫保定點資格;另外,找到適合多元化經營的人才也并不容易,僅僅是跨行業采購就給采購人員帶來不少困難;再有,多元化還將對藥店的資金流和物流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韓莉娟認為,具體選擇怎樣的多元化經營方式也要謹慎。比如一些快進快銷的產品雖然能帶來短期利潤,但可能會給藥店的品牌帶來負面影響。據了解,為了避免潛在風險,云南鴻翔集團開展多元化經營時就注冊了新的商號。
風險是不少,不過顯然沒有擋住零售藥店開展多元化經營的熱情——藥妝進入了越來越多的藥店;冰爽茶、礦泉水、口香糖、牙膏等食品、日用品也早已走上了很多藥店的貨架和柜臺,現在,反倒是“只賣藥”的專業店屈指可數了。
“其實開展多元化經營,人、財、物這些問題企業都可以解決。”石家莊一位藥品零售企業的負責人說,“關鍵是政策的支持。我們希望醫保定點資格和多元化經營可以兼得。”他直言不諱。對此,韓莉娟的話似乎讓人看到了新的希望,據她透露,哈爾濱市醫保部門目前正計劃將藥店銷售的食健字號產品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這個消息,讓人們似乎看到了一些“綁繩”松動的意思。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