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行業:乘醫改東風 揚發展風帆
“中藥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醫改效應的帶動下,中藥市場需求旺盛,行業發展前景廣闊。”在4月10日召開的“中國中藥協會二屆三次理事會”上,中國中藥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光甫指出,新醫改方案中提到,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并特別強調“堅持中西醫并重”,把中醫藥作為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藥行業應把握好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機遇來臨
近日,衛生部規劃財務司副司長何錦國在談到即將于4月底公布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時強調,國家即將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有一半的品種是中成藥和中醫藥。該政策推行后,基本藥物品種將得到廣泛使用,其醫保報銷比例明顯高于其他的藥品。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中醫、中藥必定能得到更加廣泛的運用。
“這次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是,把防病治病的工作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中醫藥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系統調理、營養平衡、注重養生,治未病是其獨特的優勢。可以說,中醫藥內涵契合新醫改的戰略思路。”北京康派特醫藥經濟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磊認為,未來,隨著以預防為主的醫療保障體系的加快建立,國內醫藥行業將形成西藥、中藥和非治療的健康產品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在醫療衛生領域,中藥以“簡、便、驗、廉”特征成為我國特有的醫藥資源優勢。在西方國家,由西藥所主導的醫療服務體系及其醫療體制中,備受高成本、高診療費用所造成的高負擔長期煎熬,我國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醫療資源優勢,才能有效地解決所面臨的與西方國家同樣的困難,走出一條低成本、高成效的新型醫療服務之路。
在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下,農村和城市社區的醫療機構用藥必須首選基本藥物。山東步長制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明耿認為,新醫改將對中藥行業發展構成長期利好,有望推動我國農村和社區醫藥市場實現爆發式增長。據統計,2008年,新農合已基本覆蓋全國所有縣(市、區)。最近,農民工返鄉,為縣、鄉鎮一級醫療機構提供了更多潛在的擴容機會,因此社區和農村對國家基本藥物,特別是價格低廉、療效確切的中成藥的需求將顯著增加。據預測,今年各級政府投入增加將帶來新農合醫療市場增長約400億元,社區醫療市場增長500億~2900億元,兩者累計,市場規模增長約900億~3400億元。也許在2009年上半年,甚至全年,這一領域的擴容過程會顯得較為艱難,但是隨著中國經濟恢復強勁發展勢頭和醫改及配套措施的實施,擴容進程將大大加快,這使得中藥和普藥一起成為本次醫改的受益行業。
隨著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東西方醫學優勢互補、相互融合的趨勢已開始顯現。我國中藥協會秘書長王桂華表示,我國需要建立適合國情的新型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在建立國家基本醫療制度、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和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中醫藥必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挑戰猶存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入選標準是‘安全、有效、價廉’。目前,中藥價廉無可爭議,但是在安全和有效方面還需要不斷努力。”李磊強調,由于有關方面對中藥重視不夠、投入不夠、研究不夠,中藥在有效性、方便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中藥注射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因為基本藥物作為公共產品,其質量和安全要求更高,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些品種的監管力度也會隨之加大。因此,實際上,承擔國家基本藥物品種生產任務的中藥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經營風險和創新壓力。
新醫改將促使中藥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中小型中藥企業今后的日子不好過。李磊認為,成熟產業的發展經驗表明,內需增強、競爭加劇、政策頻頻出臺是產業重組的前奏,目前我國醫藥產業正面臨著這樣的機遇和挑戰。新醫改政策導向非常明顯,就是要限制惡性競爭,把浪費掉的資源反饋給老百姓。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有半數品種為中成藥和中醫藥,具有品牌、產品資源優勢的傳統中藥企業和具有研發創新優勢的現代中藥領軍企業將最先受益。另外,藥品招標將以省為單位展開,對國家基本藥物實行規范的公開招標采購,降低采購成本。大型中藥企業在產品價格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中小企業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未來幾年,醫藥企業競爭必將轉化為包括政策運用、制度創新、融資平臺,以及基地、研發、生產、商業、營銷、品牌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的較量,中藥領域將出現全面的競爭和比拼,那些創新能力不足、整合資源能力不強的中小企業必將退出市場,首先為這次新醫改“埋單”。
“隨著醫保目錄的調整,再加上以省為單位的招標采購,可以預見的是,新一輪的藥品降價定將到來,中藥企業用于再投入的資金勢必越來越少。”湖南正清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飛馳不無擔憂地說,目前,從總體來看,中藥價格普遍偏低,存在一定程度的價格扭曲現象,企業贏利空間狹窄。如果一味降低藥價,不給予中藥價格政策上的扶持和傾斜,企業就缺乏足夠的資金進行產品二次開發和相關創新。
【3】
新醫改政策充分體現出政府重視中醫藥發展,希望中醫、中藥能得到更加廣泛的運用,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這對中藥行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業界人士建議對品牌中藥嚴格實行“優質優價”。在價格形成上,可根據目前的行業發展現狀,對中藥設置一個過渡期。吳飛馳表示,過低的價格不利于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在新醫改具體操作中,政府在制定價格時,應給予中藥一定的政策扶持,對獨家名優產品不是要降低價格,而是要適當提高價格。
“當然,中醫藥和京劇一樣是國粹,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要防止把它哲學虛化。其實,中藥真正的價值在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李磊認為,企業的產品贏利只能贏得近期利益,只有加大產品的科技投入才能贏得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中藥企業研發投入極少,部分中藥企業平均每年僅拿出銷售收入的2%用于研發。政府對中醫藥的科研投入雖逐年增高,但與中醫藥科研實際需求尚有差距,而各項政策又不足以吸引企業的追加研發投資。企業缺少優秀的研發人才,整體競爭力極弱。今后有實力的企業應積極承擔科技創新重任,在產品質量和安全上做足功課。同時,政府還應加快步伐建設中藥創新平臺,支持企業對產品進行二次開發。
李磊強調,目前,中小型中藥企業必須認清市場加速整合的嚴峻形勢,因為新醫改預示著藥品低價微利時代的到來。在他看來,“傍大款、靠大樹”是中小企業的明智選擇。中小企業如果不自覺地轉型,新醫改的相關政策就會迫使其轉行。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