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為中國藥材注入新內涵
中國藥材集團公司日前受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委托,承擔了《北京市中藥炮制規范》(1985年版)的修訂任務,配合北京市藥監局在3年內完成800多種規格的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和質量標準的修訂工作。
據了解,中國藥材集團公司近十年來在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和資源保護利用戰略研究、中藥飲片炮制工藝和質量標準、植物提取物質量標準研究等方面碩果累累,為“中國藥材”這一已有50年歷史的國藥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內涵:
在國家七部委領導下具體組織實施的“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在1996年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與原衛生部藥政局共同組織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上海市中藥研究所和濟南中藥廠聯合完成的“人工麝香研制”榮獲1997年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承擔國家科技部“九五”科技攻關課題——“川烏等10種中藥飲片炮制工藝及質量標準示范研究”,榮獲國家“九五”攻關課題優秀科技成果獎。
這些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對整個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特別是人工麝香,經過中國藥材集團公司10年的積極開拓,人工麝香已經得到了中藥生產企業的認同和接受,為完全替代天然麝香創造了條件,并間接促進了作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野生麝的資源保護。
開展中藥材GAP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和促進野生藥材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國家中藥材產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藥材集團公司與各地聯合建設了80種藥材的20個生產基地。其中承德藥材有限公司在國家森林公園——塞罕壩機械林場建立的200公頃野生金蓮花撫育基地,在2004年7月通過了國家GAP認證檢查,成為全國第一批通過GAP認證的野生藥材撫育基地。成都華泰藥業有限公司在都江堰建設的333公頃、70萬株“三木”(杜仲、厚樸、黃柏)藥材基地,于2004年獲得了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頒發的“藥用植物綠色出口生產基地”證書。而黑龍江省藥材公司的低殘留、無公害人參,一直保持著對外出口的良好勢頭。
中藥的標準問題一直是整個行業發展的軟肋。從1997年開始,中國藥材集團公司與美國保他尼康公司合資成立了北京裕科植物中間體開發有限公司,先后研制出36種植物提取物的質量標準,通過分析檢測,積累了大量基礎數據和經驗,并直接應用到北京華頤中藥制藥廠的提取物生產和中國藥材集團公司的提取物出口貿易。2003年,北京裕科植物中間體開發有限公司還承擔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20味中藥提取物質量標準研究和中藥提取物標準規范建立的研究,組織17家企業和科研單位開展聯合研究并取得顯著成效。其中連翹、黃芩提取物和廣藿香油的研究成果已被《中國藥典》(2005版)所采用。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