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能否成為攪動2004年降血脂市場的一匹黑馬?
2002年全球最暢銷的200種藥品中,有8種是降血脂產品;全球銷量排名第一第二的藥品全是降血脂藥品,而隱藏在這一數字背后的事實則是中國的高血脂發病率在快速上升。據估算,目前降血脂保健品潛在市場容量可達上百億元。這么龐大的市場,并尚無領導品牌涌現。作為目前世界上較為成熟的植物提取物,銀杏提取物近年來被廣泛的應用于藥物、保健食品、功能性飲料等產品領域。而成立于1998年的河南羚銳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正是這其中跑出的一匹黑馬。
高發病率未能激發強購買力 羚銳5年磨一劍塑發展模式
數據顯示,截至2002年底,國家已批準的近3000種國產保健食品中,產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調節、調節血脂、抗疲勞三項上的就占到了2/3,其中具有調節血脂功能的保健品不少于1000個。而在市場與保健品高度重合的OTC市場上,降血脂類藥品總數不低于200個。此外,市場上還充斥著大量以降血脂為訴求,而沒有批號的產品。降血脂的市場巨大,刺激了中國企業家的神經。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被眾多產品瞄準的降血脂市場其購買力風光不再。
正視市場中存在的風險,成立于1998年的河南羚銳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在蛋糕上劃分自己的版圖。羚銳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天然保健品的研制、開發和生產。該公司生產車間全部按照GMP要求建造,引進專業化生產線,利用當地豐富的天然銀杏、杜仲、山油茶等自然資源,依托高新技術,采用先進生產工藝提取植物之精華,生產出了羚銳銀杏保健茶、羚銳銀杏葉膠囊、羚銳銀杏含片、羚銳洋參含片、羚銳力酒、羚銳山茶油、羚銳杜仲茶等系列天然綠色保健品。經過近5年的市場洗禮,羚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發展模式和優秀團隊,并利用區位資源優勢培育出了具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銀杏產品群,擁有了一個粗具規模、熟知保健品銷售模式的營銷網絡,具備了良好的社會發展平臺。
概念夾生導致降血脂市場“浮腫” 改進工藝升級產品拓展生存空間
中國的銀杏制劑市場在1997~2000年曾經快速增長,各地大量種植銀杏樹、開辟種植園。但由于工藝落后,銀杏黃酮的產量雖高,但質量低下、產量過大,導致供應商之間競相壓價,惡性競爭導致銀杏黃酮的價格平均跌幅近50%。1999年后,銀杏醫藥保健品市場步入上升軌道,2000~2002年,銀杏制劑藥物的各種劑型均受到市場關注。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消費者對于高血脂是怎么回事兒,它到底有什么危害并不十分清楚。有數據顯示,在高血脂人群中,知道自己患高血脂的只有25%,了解高血脂危害的只有20%左右。而在比較了解高血脂的患者中,能夠采取措施進行預防的更是少之又少。在降血脂市場這種極不成熟的情況下,進行單純的“降血脂訴求”,很難起到太大的作用。同時,降血脂市場是慢熱市場。一旦消費者感受不到產品效果,鑒于目前保健市場的信譽低迷,將成為降血脂產品開發市場的壁壘。此外,降血脂產品最容易打動的消費者是心腦血管病患者,但這也意味著其要與處方藥爭奪市場。
面對分割日趨細致的市場,河南羚銳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潛心研究,開發出了銀杏系列保健品,并通過對技術工藝的不斷改進,推動產品的不斷升級。據介紹,第一代時,銀杏產品是將銀杏葉烘干、粉碎加工而成,銀杏黃酮不易溶解,如膨化類銀杏葉茶;到了第二代,銀杏產品采用的技術是將水提取物濃縮膏烘干、制粒壓片而成,但是產品中銀杏黃酮與內酯經粗提純,吸收率低,有害物質銀杏酸無控制;到了第三代產品,產品中含銀杏黃酮與內酯只定性而無定量,且銀杏酸含量超過50ppm,對人體有一定毒副作用,如一些早期的銀杏口服片;而研制開發的第四代銀杏產品中,含銀杏黃酮24%以上,萜內酯6%以上,銀杏酸被控制在10ppm以下。經國家衛生部功能實驗和毒理實驗證明:功效明顯,無任何毒副作用。
銀杏保健食品豐厚“蛋糕”待完善 羚銳雙腿走路精確定位企業未來
2001年,保健品行業經歷了“補鈣過熱”、“核酸風波”、“腦白金質疑”的洗禮,整個產業面臨信譽危機。2003年,重審批輕監管的時光一去不復返,而整個行業生存的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行業競爭加劇,保健產業進入質變時代。
在新形勢下,所有的保健品企業都面臨相同的問題:如何細分市場、尋找屬于自己的市場空白點去進行精確的定位;怎樣設計更清晰的產品形象、設計更有說服力的概念;怎樣讓廣告更有殺傷力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告別保健品粗放的營銷模式。
盡管降血脂市場還有待成熟,但仍有大量的企業對這塊豐厚的“蛋糕”頗具信心。羚銳在鞏固已有市場的基礎上,它思索著未來要走的路。近年來,羚銳開始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迅速打通國內市場的產品通道,同時適時拓展海外市場,切實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為公司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在市場操作中,羚銳注重加強終端網絡建設,培養潛在消費群體。面對來自于處方藥的擠壓,羚銳清楚地看到兩者的不同屬性,并堅定地走著自己的路。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