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擴大諸多壁壘猶存 醫藥保健品出口瓶頸待破
國內舞臺日益擁擠
從我國上世紀80年代初引進GMP概念,到國家藥品主管門將2004年7月1日作為GMP認證大限之期,國內制藥企業經歷了一場脫胎換骨的大洗牌。事實證明,上千家中小醫藥企業未通過GMP認證而停產并沒有造成藥品價格的上揚,相反,GMP的推廣有效地起到了規范藥品市場、提高藥品質量的作用。
但GMP也給制藥企業帶來了新的問題。GMP改造讓制藥企業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擴產,這造成醫藥行業產能整體過剩情況加劇,生產線開工不足成了大部分制藥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當日益增長的產量成為一個既成事實,國內醫藥市場原本還算寬闊的舞臺,一夜間顯得格外擁擠,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日趨惡化。從1998年以來,國內藥品價格已經經歷了十余次下調,醫藥生產和流通企業的利潤每況愈下。中國醫藥企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的統計顯示,2004年1~4月,23戶醫藥行業國有重點企業實現利潤同比降低3.7%;虧損企業虧損額0.7億元,同比增虧31.9%。在醫藥流通領域,2003年全國有17個省市處于虧損狀態,商業流通利潤率在0.6%以下;2004年一季度,約有20個省市處于虧損狀態,并有虧損面繼續增大的危險。
在對“國內醫藥企業遲早要被迫或主動走出國門”這一趨勢形成認識的基礎上,有些企業不但看到了商機,也真正付諸行動。中國醫藥對外貿易公司咨詢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公司致力于為國內外生產企業提供專業、規范、快速、高質量的技術咨詢,從而幫助企業更便捷、迅速地通過歐美國家的相關注冊。據介紹,2001年,也就是咨詢中心剛剛開業期間,半年內咨詢中心沒有接到一筆生意,但是時至目前,僅2004年一年咨詢中心就接待了上百家企業,來電咨詢者更是絡繹不絕。三年前與三年后的懸殊對比,反映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正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國門。
不少羽翼初豐的民營醫藥企業已然成為出口大軍中的新亮點。北京紅惠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出口的工作人員說,公司在擴大國內制劑市場的同時,非常希望能開拓國際原料藥市場。據這位工作人員介紹,公司目前已經提出了阿托伐他汀原料出口歐盟的申請,希望未來幾年阿托伐他汀原料能進入歐盟市場。這位工作人員欣喜地說,眼下已有一些歐美考察團來到公司做進一步的合作洽談,有些產品已通過審批,開始銷往中東市場。
出口難,難在何處?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原料生產國和主要出口國,權威統計顯示,中國有5個品種的原料藥的生產和出口居世界第一:青霉素年產2.8萬噸,占世界市場份額的60%;維生素C年產9.8萬噸,出口5.4萬噸,占世界市場的50%以上;土霉素年產1萬噸,占世界市場的65%;鹽酸強力霉素和頭孢菌素類產品的產量也位居全球第一。
近年來,我國醫藥保健品出口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有數據表明,2004年1~9月份,我國醫保產品出口85.53億美元,同比增長28.22%,其中我國具有資源或成本優勢的中藥材、提取物、西藥原料和醫療器械等四類產品出口金額分別為2.51、1.62、44.55和19.5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78%、35.92%、21.93%和36.85%,而反映制藥技術水平的中成藥和西成藥出口分別只有0.97億美元和2.19億美元。另外,雖然近年來醫保產品出口連續增長,但是總體上增長速度仍低于我國外貿發展的速度。由此可見,盡管許多醫藥企業想分“出口創匯”這杯羹,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有許多障礙和困難。
醫藥產品的特殊性,在于它關乎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因此世界各國都制定了嚴格的市場準入和監管制度,醫藥產品如果沒有通過相關的注冊,就根本不允許在其市場上以藥品的身份銷售。一位有多年對外貿易工作經驗的業內人士說,就化學藥制劑來說,國內約97%的藥品都是仿制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非常少,即使有的企業擁有較好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但由于規模和資金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注冊需要兩年時間和較高的費用,存在著前景不明朗、缺乏境外營銷經驗和渠道等多方面原因,所以,企業就算有強烈的注冊愿望,也在啟動相關工作上有很多困惑。
企業存在諸多顧慮也是不無道理,一種藥品要想進入別國市場,過關斬將經受層層考驗是不可避免的。隨著WTO有關談判不斷取得進展和國際貿易經濟不斷融合,各國所能運用的關稅壁壘越來越有限,因此,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和消費者的健康,各國對醫藥保健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和進口等都制定了較為嚴格的技術規范,通過這種合理程序設置種種非關稅壁壘,諸如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壁壘”等等。醫藥保健品既有高科技產品,又有來源于自然界或種植、養殖的資源性產品及其制品,其面臨的非關稅壁壘尤其復雜,其中主要涉及有重金屬、農業殘留和微生物等方面的因素。
種種非關稅壁壘使我國在醫藥出口檢驗檢測方面的問題也凸現出來。例如有企業反映,在國內檢驗部門未檢出農藥殘留超標,可是在歐盟卻不能達標。業內人士指出,這一方面說明我國的檢驗方法或檢驗設備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在發揮中介檢測機構作用等方面還存在著問題。
這位專業人士感慨地說,有一道隱性壁壘也是不容忽視的: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在醫藥出口的國際市場上,印度與中國同樣是發展中國家,同樣擁有大批優秀的人才,但是印度已經占有美國20%的市場份額,在非專利合成品市場競爭中,至少領先中國3~5年的時間。究其原因不難發現,與我國相比,印度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
2005,出口不是愿望是目標
對于國內醫藥企業來說,躋身外貿行列不易,想做好出口更難,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希望。相反,人們常說“挑戰與機遇并存”,每一次挑戰都有可能成為成功的契機。如今,原料藥產業正面臨著全球產業調整和轉移,2005年美國許多專利藥陸續面臨專利到期,這為國內非專利藥生產帶來了巨大商機,也為眾多原料藥廠商提供了進軍美國的大好時機。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西藥部主任喬海利談到,在進軍海外市場的時候,企業的誠信十分必要。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法制經濟,然而誠信建設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國際貿易中,講求誠信尤為重要,它是所有合作的基礎,一旦失信,也就意味著雙方合作的終結。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把誠信放在第一位,無論是買方市場,還是賣方市場,買賣雙方都要重合同守信用。
與誠信一樣,藥品質量也是對外貿易中一道不低的門檻,對于那些只滿足于國內GMP認證的企業來說,走向國際高端醫藥市場注定只是夢想。因為出口的產品和一些高附加值的原料藥,比如用于生產抗炎鎮痛、心腦血管、中樞神經非專利藥的原料藥,需要符合國際通行的cGMP標準和通過FDA審查。
采訪中,東北制藥總廠進出口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國家首批擁有醫藥進出口權的大型企業之一,公司對國外的質量標準非常熟悉,其所出口的產品的質量也不成問題,經過多年的積累,公司已經將下一步的目標定為:靠近終端客戶。這位負責人說,公司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原料藥,如果能夠減少中間環節,直接和客戶打交道,不僅可以節約成本,還能通過接觸,使雙方關系明朗化,使產品價位合理化,從而與客戶走上長期、穩定的合作之路。
其實,在我國醫藥保健品出口主要通過中間商進行的現狀下,產品價格被肆意壓低、沒有主動權是不少國內企業面臨的困境。喬海利認為,形成這種局面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傳統的醫藥外貿經營企業大多只關心訂單,而對自己的貨物在國外的流通和最終用戶關心較少。國外的醫藥跨國公司在經銷方面則不同,它們很重視對最終客戶的掌握,這使國內企業在合資談判中處于劣勢,不得不把銷售權拱手讓給對方。喬海利說,國際醫藥市場被固有的勢力所壟斷,作為新興外貿大國的中國,要改變通過中間商來做生意的外貿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資本實力的積累,作長期、艱苦的努力。
南方一家著名進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員說,公司目前的醫藥出口全部是面向非洲,但經過這兩年的迅速發展,非洲不少國家已經萌生增強生產能力、減少進口的打算,這對我國醫藥企業來說不是一個樂觀的消息。這位工作人員指出,非洲國家要具備一定的生產能力還需要有個過程,對國內醫藥企業來說,以后的3~5年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緩沖期。鞏固第三世界國家醫藥市場,盡力爭取打入歐美主流市場,勢必成為現階段我國醫藥企業出口努力的方向。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