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榮幸有機會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談一點自己的體會。從 2011 年參加首屆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的報道工作,至今已是第八次參加了,中間一次都沒有缺席,還記得 2011 年6 月 13 日首屆宣傳周在人民大會堂啟動的時候,央視的兩位主持人敬一丹和張羽被聘為宣傳周形象大使。
從事食品安全報道十多年,感覺到的變化確實不少,就拿宣傳周來說, 2011 年宣傳周的主題是“人人關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之后每年主題都有變化。主題的變化也折射出理念的變化和進步,今年主題中有“尚德守法”,就是強調將“德”與“法”并重,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發生變化的還有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從 2010 年成立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到 2013 年組建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再到 2018 年整合多個部門成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機構不斷加強,監管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斷優化完善。我在想,不變的是什么?剛才我在臺下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這些食品安全的守護者和參與者們,我想他們的初心是不變的,那就是抓食品安全的決心和信心始終堅定不移。
記得 2014 年和 2015 年,我的媒體同行在宣傳周上的發言都談到了食品安全新聞報道的專業性準確性,以及互聯網時代食品安全謠言的問題。那么在 2018 年,我們的報道水平有沒有變化和提升呢?我認為總體上是取得顯著進步的,我曾多次參加監管部門組織的專業培訓,有機會和食品領域的專家大咖、部門人員面對面的交流學習,這給了我們這些從事食品安全報道的記者們思考充電的機會,也讓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新聞現象,提高我們報道的公正性和專業性。在“社會共治”的理念下,不僅是我,不少同行都突出感覺到,我們現在與監管部門的交流越來越順暢了,信任度進一步提升。很多食品安全調查采訪一出來,監管部門就能夠第一時間做出正面回應,不回避掩飾問題,迅速采取有力措施,還非常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完善監管制度的速度很快。特別是監管部門經常主動尋求媒體合作,提供大案要案線索,及時公開監管執法信息,這些都體現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一直在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監督環境。
說到食品安全謠言,在當今發達而龐雜的傳播環境中,謠言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但我個人感覺,現在食品安全謠言的破壞性已經被大大降低了。一方面是因為,主流媒體不斷加強新聞報道傳播的規范,對謠言說不的判斷力大幅提高了;另一方面,監管部門與時俱進,把懂網用網作為必修課和基本功,經常搶在謠言發酵之前予以澄清,速度之快、效果之顯經常讓我們都驚嘆。回顧近期一些食品安全謠言,很快就銷聲匿跡了,個別的舊謠新炒,看到題目直接就刪了,點擊的欲望都沒有。可以說,經過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公眾的科學素養和媒介素養有了很大提高,識謠防騙的意識和能力大幅提升,不像原來那么容易被忽悠了食品安全直接關系我們每一個人的切實利益,認真做好食品安全宣傳報道,科學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是我們跑口記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做好新聞工作者分內之事,既為他人也為自己,因為我們最終都是一名消費者。
新聞媒體作為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特殊一員,能夠起到連接政府、市場、社會的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對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營造尚德守法社會氛圍至關重要。我將始終牢記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在工作中力爭多出有深度、有溫度、接地氣的好新聞,為營造客觀公正、有建設性的新聞輿論監督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記者 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