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致敬新醫改】以基層醫改為抓手穩步推進五項重點工作
2010年是“新醫改”的第二年,以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為標志,以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基本藥物制度、保障制度五項內容為重點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試點在全國逐步推開。改善醫療服務水平、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讓人民群眾盡快受益,成為新醫改“最強音”。
基層綜合醫改走向全國
2010年1月1日,安徽省率先在全省32個縣(市)實施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打響了全國基層綜合醫改“第一槍”。
安徽省基層綜合醫改的核心內容是“一主”“三輔”“五配套”。“一主”即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意見,包括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藥品采購配送、保障制度五項改革;“三輔”即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村衛生室改革試點方案;“五配套”即機構編制標準、分流人員安置辦法、績效考核試點辦法、運行補償試點辦法、基本藥物和補充藥品使用采購配送試點辦法。這一系列政策文件,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體系。
安徽省基層綜合醫改實施一個多月后,試點鄉鎮衛生院就出現了“四降一升”的可喜變化——每張處方藥品品種平均下降30%左右,抗菌藥使用下降40%左右,人均門診費用下降25%,人均住院費用下降26%,門診量增長20%。
經過8個月的探索試點,2010年9月1日,安徽省將基層綜合醫改推向了全省。安徽省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及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面回歸公益性,推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改變了基層延續幾十年的以藥補醫機制,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次均門診藥品費用、次均住院藥品費用、次均門診費用、次均住院費用,分別比改革前下降36.61%、21.2%、20.52%、10.37%,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國務院將安徽省基層綜合醫改的做法逐步推向全國。截至2011年2月底,基層綜合醫改推進到了30個省(區、市)的2222個縣市,全國77.35%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了基本藥物制度。
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建立和規范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采購機制的指導意見》《關于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意見》,原衛生部印發《關于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意見》,原衛生部、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考核的指導意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務制度》等,多項政策有力保證了基層綜合醫改向縱深推進。
五項重點工作有序推進
2010年,著力推進醫改五項重點工作,強化責任、加大力度、突出重點、穩步實施,各項工作總體進展順利。
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 2010年,新農合覆蓋面持續穩固擴大,參合人數達到8.35億人,參合率保持在96.3%。籌資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均籌資水平達到155.3元,其中政府補助達到人均126.1元。60%以上地區實行了門診統籌。近90%的統籌地區實現了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34億人和1.87億人,三大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覆蓋93%以上人口。2010年,實施醫療救助3984萬人,醫療救助支出達到65.5億元。
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2010年,各地大力推進基本藥物規范采購、控制價格、組織配送、合理使用及落實零差率銷售等政策。基本藥物制度在近80%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安徽、天津、寧夏、吉林、江西、陜西、甘肅、海南等省(區、市)初步實現了基層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安徽采用“雙信封”招標、單一貨源承諾、統一支付貨款等方式,降低基本藥物價格,保證質量和供應。在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出現門診和住院費用下降、門診人次和住院人數上升的可喜局面,群眾醫藥費用負擔明顯減輕,制度實施效果初步顯現。
基層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 2010年,中央安排專項資金200億元,支持891個縣級醫院、1620個中心鄉鎮衛生院、1.12萬個村衛生室和122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建設。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件設施普遍提高的基礎上,著力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2381所縣級醫院與三級醫院、1.53萬所鄉鎮衛生院與二級醫院建立了長期對口協作關系。繼續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工作取得新進展
9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城鄉基層廣泛開展。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城鎮、農村居民健康檔案累計建檔率分別為48.7%、38.1%,65歲以上老年人接受健康檢查的人數5714.2萬人,2552.8萬名高血壓患者、918.9萬名糖尿病患者和170.6萬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被納入慢性病規范管理。2010年,全國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達到17.4元,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穩步推進。全國完成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35.1萬例,免費為15歲以下兒童接種乙肝疫苗1962.9萬人。884.7萬名農村孕產婦享受住院分娩補助,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95.7%;農村婦女乳腺癌檢查、宮頸癌檢查分別達到47.3萬例、489.2萬例。各地區普遍開展了艾滋病母嬰阻斷等新的公共衛生專項。
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2010年4月,原衛生部在江蘇省鎮江市組織召開“全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會議”,8月又舉辦了兩期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政策培訓班。16個國家聯系試點城市(后增加了北京市變為17個)和37個省級試點城市、214家公立醫院陸續開展試點工作。上海市依托2005年成立的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代表政府管理醫院,制定出規范、統一、公平的績效考核標準,以此達到正確引導、獎罰分明的全面績效管理目標。深圳市積極探索“管辦分開、政事分開”,建立探索權責明確、管理高效、激勵科學、監管有力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
相關領域改革統籌進行
在整體推進五項改革重點工作的同時,相關領域改革也在扎實推進。
醫療改革方面,全國1200所三級醫院實行預約診療和分時段就診,1300多所醫院開展100個病種的臨床路徑試點,22個省(區、市)的100所醫院開展電子病歷試點,5個省(市)開展醫師多點執業試點,繼續在全國開展“醫療質量萬里行”、大型醫院巡查工作和國家重點專科評估,開展創建“平安醫院”活動,積極推進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解和醫療責任保險。
衛生監督執法方面,深入貫徹《職業病防治法》,建立職業病防治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大對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工作的檢查力度。初步建立覆蓋15個省(區、市)的城市飲用水衛生監測網絡。繼續打擊非法行醫,開展對單采血漿站的監督檢查。
中醫藥工作方面,在深化醫改中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加快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建設和公立中醫院改革。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新進展。
社會辦醫方面,國家發改委等5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進一步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舉辦各類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允許境外資本舉辦醫療機構。中央財政下撥補助資金5.5億元,專項用于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辦醫。
信息化建設方面,積極推進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衛生服務信息平臺、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加快衛生信息化進程。(作者系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醫改專家 魏子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