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健康 大愛至尚 ——“我和我的醫學導師”活動側記
“他是一個隱藏自身光芒的人”
“敢醫敢言是先生的真實寫照”
“他說,要讓每個學生發揮最大的潛能,擁有堅韌的科研工作者的意志”
…………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記者王澤議)8月24日,北京。在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主辦、《中國醫藥報》社承辦、輝瑞中國支持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之‘我和我的醫學導師’”活動的舞臺上,5位醫生飽含深情地講述了自己的導師——鐘南山、徐建國、曾光、楊永弘、劉兆秋5位醫學大家的故事。活動以“大醫精誠,傳承守護”為主題,生動展現了這些默默奉獻在臨床一線的專家、學者醫者仁心的大愛情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他們,甘為人梯,傳承精湛醫術與醫者仁心
“公共衛生工作者永遠隱藏在背后,一旦看到他們,就意味著出現了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所以,曾光老師一直跟我們強調,不讓外界看到我們,才是我們職業的驕傲。”北京市朝陽區疾控中心業務辦公室主任、主任醫師王兆南說。
曾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原首席專家、我國“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的發起人和執行主任,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流行病學高級人才。回憶跟隨曾光老師學習的時光,王兆南說,2008年汶川地震,60多歲的曾光老師不畏余震不斷,不顧眾人勸阻,堅持親自帶領團隊到現場去收集第一手資料,并在走訪中發現了消毒過度、垃圾泛濫形成新的公共衛生安全威脅等問題,使這些問題及時得到解決。他教育學生要“眼見為實,現場流行病學工作者要不懼生死,要有把鞋底走穿的精神”。
“感謝您一直以來對我們的精心栽培、時時鞭策,引領我們堅定地走在守護兒童健康的醫者之路上。”活動現場,北京兒童醫院原副院長楊永弘教授的20位學生,齊聲說出他們的肺腑之言。
楊永弘特別重視兒科領域的國際學術交流,“我希望他們去跟那些站在最高峰的專家接觸、學習,了解所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學習、引進先進技術。”
“他告訴我們,當年他的導師江載芳把他送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工作3年,對他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要傳承這種精神,為學生創造走出去了解世界的機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信息交流與合作室主任胡翼云說。
老師甘為人梯的精神不僅教育了學生,也傳承給了學生。“我現在也帶博士生,我也希望做他們進步的樓梯。”楊永弘的學生、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王亞娟對記者說。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疾控應急處處長盧珊,師從徐建國院士進行傳染病研究預防工作。2003年的SARS事件,至今讓她記憶猶新。“在徐老師的主持下,所里迅速分工,進行醫院患者樣本和愈后病例樣本采集、實驗室檢測,以及各地疫情調查、防控措施督導等工作。當時徐老師對我們說,‘現在需要我們像戰士一樣勇往直前,大家不要擔心,我們接受過專業訓練,能規避絕大部分風險’。他的鎮定和自信有力地安撫了心緒不寧的眾人。”
徐建國院士帶領學生,在抗擊傳染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一次次歷練,傳授專業知識,引導他們尋找生命的意義;到前方采集樣本,他反復叮囑學生,一定要親手采集,拿到第一手樣本,要細致觀察現場環境、風險點,搜集相關數據、當地人的反饋等“細枝末節”的信息;他注重在實踐中把每個學生的潛力都挖掘出來,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發揮最大潛能。他如履薄冰、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他的誠實、敬業、責任心傳遞給了100多位獻身公共衛生事業的學生。“徐老師一直在編織一張傳染病防控的大網,我和我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們,愿意做其中的一分子,把這張網繼續編織下去。”盧珊說。
他們,無私奉獻,為生命保駕護航
眾所周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先生為我國防治非典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從醫從教半個多世紀,已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有國內呼吸學界的杰出專家,也有在基層扎根、默默奉獻的普通全科醫生。在他的學生、國家呼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主任醫師陳如沖講述中,呈現給人們的則是一位可親可敬的“看病大夫”形象:
先生接診過一位女工。起初,她反復咳嗽、氣喘,在多家醫院就診治療都不見效,病情越來越嚴重,后來慕名找到先生。先生根據其病史和癥狀,給她做了細致的檢查。其中一項肺功能檢查為陽性,提示患者是支氣管哮喘。一般而言,診治到此也基本明確。但幾次隨訪下來,先生卻不放心,認為患者若確為哮喘的話癥狀本應改善得更明顯。于是繼續細致觀察,并從癥狀以及檢查中發現了蛛絲馬跡,隨后親自為患者做了支氣管纖維鏡,結果發現氣管內長了一個腫物,元兇并非哮喘。有幸診斷及時,經過手術后患者恢復了健康。
慕名來找鐘南山先生就診的患者太多,他總是竭盡全力,希望能給予患者更多的幫助,門診經常延遲到晚上九十點鐘。“先生提出了‘三個一樣’,即‘高干、平民,有錢、無錢,城市、農村,一樣的熱情耐心,一樣的無微不至,一樣的負責到底’。”陳如沖說,先生今年已近83歲高齡,但從未想過“停步”,除了出差等特殊情況之外,每周三上午主持全院的多學科大查房;每周四下午是專家門診。先生自詡為“80后”,還心心念念要研制新的抗癌藥,要重新認識慢性氣道疾病,要將慢阻肺的早診早治推廣到全國……
在孩子眼中,穿著白大褂的劉奶奶(劉兆秋)很慈祥可親;在學生眼中,劉主任在業界很“厲害”。“有問題找劉主任,幾乎成了我們這個圈子的潛規則。”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京華信醫院預防保健科畢萌說,“這孩子能不能打疫苗,你去問問華信醫院的劉主任,她說能打就能打”,這句話在朝陽區、在北京市、甚至在全國一些地方都在流傳著。
劉兆秋接診過一位罕見病——大皰性表皮松解癥兒童患者。當地所有醫院都不敢做主給孩子打疫苗,有醫生推薦患者家長找北京華信醫院的劉主任。劉兆秋通過深入了解孩子病情、研究疾病與疫苗接種的關系、查閱文獻案例,最后認為孩子可以打疫苗。
對于特殊健康狀態兒童的免疫,如先心病、過敏、免疫缺陷等等,劉兆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查資料、搞研究,與臨床老專家老主任討論,幫助更多的孩子得到疫苗的保護。劉兆秋說:“作為基層接種醫生,我們要用我們的努力,讓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庭獲得疫苗的保護,用我們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
行動!“一分鐘·護一生”,讓“大醫精誠”傳承不斷
5位專家的故事感動著現場來自醫學臨床、疾控、健康傳播等領域的400多位聽眾,全場共同宣誓:“我們,是生命的守護者,愿獻身人類的健康事業;自覺維護醫學的尊嚴和神圣;敬佑生命,救死扶傷,平等仁愛,尊師重道;誠實守信,恪守醫德,精益求精,慎思篤行……”
原衛生部副部長、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邵明立在發言中指出,醫務工作者是保障人民健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不僅是日常的疾病預防救治,在面對重大傳染病威脅、抗擊重大自然災害時,醫務工作者都臨危不懼,沖到最前線,用生命演繹出一段段舍生忘死、救死扶傷的動人故事。
活動主辦方、中國健康傳媒集團董事長吳少禎表示,深入挖掘和廣泛傳播醫學導師的感人故事和深厚情懷,不僅是向社會宣傳和樹立醫藥戰線的良好形象,也是藉此激勵廣大醫務工作者和科研人員堅定方向、昂揚斗志,為共同實現健康中國偉大夢想而奮發圖強。
響應健康中國戰略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活動現場啟動了抵御肺炎球菌疾病的“一分鐘·護一生”項目。
肺炎球菌疾病是指由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腦膜炎、菌血癥、中耳炎等一系列疾病的統稱。研究顯示,約有一半的嚴重兒童肺炎是由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球菌也是兒童化膿性腦膜炎主要致病菌,遠超過腦膜炎奈瑟氏菌和流感嗜血桿菌,且引起腦膜炎生存者各種后遺癥(包括智力低下、痙攣、癱瘓、癲癇、耳聾)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后兩種致病菌。目前全球每分鐘約有2名5歲以下兒童死于肺炎球菌疾病。
為了提高大眾預防意識,減少肺炎球菌疾病的發生,“一分鐘·護一生”項目呼吁每位醫護人員,在與兒童家長交流時,多花一分鐘,積極進行肺炎球菌疾病的宣教工作,闡述肺炎球菌的危害與防治知識,敦促家長為孩子采取積極主動的預防措施。
此外,在與會專家的共同發起下,《中國醫藥報》社也將正式啟動2020年“一分鐘·護一生”項目優秀參與單位評選工作,倡議全國各疾病預防控制單位、疫苗接種點,以及臨床機構的兒科、產科積極參與,樹立典范,為更多中國兒童鑄起牢不可破的健康保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