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系列報道】求解生物藥支付難題
合理的回報是持續創新的重要支撐。隨著國產生物藥陸續上市,生物藥的支付問題成為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我國醫療保險的主要支付方是政府,有產品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往往會尋求醫保準入資格。但在醫保基金承壓、“降價”成為行業熱詞的背景下,更多企業將目光投向商業保險領域。
“商業保險的補充保障作用對生物創新藥的臨床推廣十分重要。”信達生物制藥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俞德超認為。
醫保支持創新
2015年8月,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拉開序幕。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讓中國醫藥行業積蓄的創新動能快速釋放,一批創新藥加速上市。與此同時,醫保體制改革為創新藥支付開辟了新路徑,臨床急需的高價創新藥有機會通過國家藥品價格談判更快進入醫保目錄。
“如果能將合適的創新藥適時納入醫保目錄,對藥物創新是非常重要的利好消息,創新可以有穩定的預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說。
2017年,12款生物藥通過價格談判進入國家醫保目錄;2018年通過談判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17種抗癌藥中,也有生物藥。2019年4月,國家醫保局發布的《2019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明確,癌癥及罕見病等重大疾病治療用藥將被優先考慮調入,在滿足有效性、安全性等前提下,價格較高或對醫保基金影響較大的專利獨家藥品可通過談判方式準入。
當前,2019年國家醫保目錄調整工作正在進行中。“我們已經開始積極準備相關工作。”俞德超介紹說,信達生物研發的國產生物藥信迪利單抗注射液2018年12月取得了注冊批件,具備入選今年醫保目錄的資格。
此前已進入醫保目錄的生物藥,也在各省(區、市)快速實現落地。利妥昔單抗注射液是2017年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12款生物藥之一,由于國家醫保目錄內的西藥按通用名管理,所有通用名為利妥昔單抗的產品都已包括在國家醫保目錄中。今年2月底,國產利妥昔單抗注射液獲批。3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藥品和醫療器械集中采購處發布通知稱,該產品已導入廣西新版藥品交易系統和新版基藥交易系統。5月9日,上海市醫藥集中招標采購事務管理所公布該產品納入上海市醫保支付藥品的協議采購價。
商保補充保障
2017年12月,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等四家行業協會共同發布《提高創新藥物可及性,助力健康中國》研究報告,探討支付體制改革對創新藥物研發的長效支持。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副會長張自然在發布現場表示,伴隨著創新藥品種的豐富,其帶來的醫保資金的困難,應該是一個現實問題。
俞德超將基本醫保比作國民健康保障金字塔的“地基”,“地基”將越來越多的創新藥納入支付范疇,顯著提高了創新藥可及性。但醫保報銷比例有限、院外用藥報銷困難、醫保基金赤字隱憂等問題客觀存在,發展商業保險作為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充十分有必要性。
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政保業務處處長張鵬告訴記者,目前已有一些企業與中國人壽就生物藥納入商業保險的事宜展開洽談,中國人壽也一直在進行相關領域的布局工作。
從行業數據來看,我國商業健康險業務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發展。有數據顯示,2012~2016年我國健康險保費收入的年均復合增速達42.3%,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年度保險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6~2018年,我國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為4042.50億元、4389.46億元和5448.13億元,分別實現了67.71%、8.58%和24.12%的同比增長。
健康險業務保險收費增加的背后,是保險產品的豐富和公眾保障觀念的改變。彭置峰是一家保險事務所的創始人,他所在的機構代理了諸多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他告訴記者,2015年以前,國內很少有針對抗癌藥的保險產品,即便有,價格也十分高昂,而如今,商業健康險的投保金額明顯下降,針對抗癌藥的保險產品明顯增多,有一些產品針對醫保目錄外的抗癌藥,并且一旦有新藥上市,已有保險項目會快速將其補充到保障范圍內。
尋求“創新”與“可及”的平衡
雖然國家醫保和商業健康險都對創新藥加強了支持,但也遇到各自的問題。
對國家醫保來說,要在滿足創新藥的可及性和醫保系統的支付可負擔性間尋求平衡;對商業健康險來說,則是項目缺乏和滲透率還較低。
為了給創新藥的進入騰出空間,國家醫保加大“騰籠換鳥”力度。《2019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明確,要將目錄內不符合醫保用藥要求的藥品按程序調出。
“對于鼓勵創新,這確實是非常好的舉措。”蔡江南說,淘汰不符合醫保支付條件的藥品、優化醫保支付結構,能把寶貴的醫保經費用于真正有價值、有療效的創新藥上,鼓勵生物醫藥創新。
為解決商業保險滲透率低的問題,各地也有一些嘗試,例如,上海等地探索醫保個人賬戶購買商業醫療保險,這也為商業健康險的保費籌集提供了一個解決思路。
當然,掣肘商業健康險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在俞德超看來,之所以我國商業健康險產品單一、發展不充分,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權威的疾病發生率等基礎數據,由此造成保險產品設計、準備金提取等工作缺乏科學依據。對此,他建議通過國家政策扶持等方式,優先發展起一批專業數據收集與測算機構,推動商業健康險行業發展。
(責任編輯: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