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前進!CRO+CMO助力中國創新生物醫藥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記者 落楠) 近日,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自主開發的生物類似藥曲妥珠單抗HLX02正式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受理。這是中國首個在歐盟報產的國產單抗生物類似藥,中國生物藥產業國際化邁出新的一步。
國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經驗顯示,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第三方的支持越來越重要。縱覽中國本土生物醫藥的創新軌跡,專業第三方對促進產業發展同樣發揮了較大能量。復宏漢霖聯合創始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劉世高說:“當生物醫藥企業處于產品線較少、還未建立全平臺核心能力的發展階段時,CRO(委托合同研究機構)、CMO(委托合同生產機構)等外包公司的進入,可以幫助初創企業節省部分建設團隊、投資和運營成本。”
迅速成長的本土CRO和CMO正助力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崛起。“專業第三方已成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如果沒有第三方賦能,當前這一輪生物醫藥企業的高速發展可能會晚5~10年。”藥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智勝說。
助力中國“新”
2019年2月,中國首個國產生物類似藥——復宏漢霖的利妥昔單抗注射液(漢利康)獲批上市的消息傳出,杭州泰格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部一片歡騰。“漢利康成功上市背后,是泰格醫藥與復宏漢霖長達10年合作的成果。”泰格醫藥的一位高管激動地對記者說。
泰格醫藥高級副總裁陳文回憶了這段令人難忘的時光。他介紹,10年前,復宏漢霖與泰格醫藥就生物類似藥研發展開討論時,我國生物類似藥無論在研發還是臨床開發領域皆為一片空白。“別人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連石頭都沒有,還要搬石頭過河。”陳文打趣道。
當時國際上僅有歐盟頒布了生物類似藥開發的指導原則,泰格醫藥的研發團隊通過仔細研讀這部法規,預判中國政策走向,并結合團隊參與利妥昔單抗原研在中國注冊的經驗,提出了和原研頭對頭比較研究,跳過二期直接進行三期臨床藥效比較試驗的研究策略,同時力薦中國醫學科學院石遠凱教授作為臨床試驗牽頭研究者。
回顧十年來支持漢利康研發的經歷,陳文認為,漢利康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藥企和CRO的高度信任與配合。雙方團隊對藥政法規準確的預判、合理的試驗方案設計以及臨床研究者和臨床試驗機構的支持,讓漢利康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了臨床試驗,實現上市銷售的目標。
作為開放式生物制藥技術平臺公司,藥明生物參與了200多款生物醫藥的開發,已與中國50大制藥公司中的22家開展合作,見證了中國諸多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的壯大和化學制藥企業向生物醫藥領域的轉型。
與泰格醫藥不同的是,藥明生物側重于“產品”服務,包括生產用于臨床試驗的生物制劑。“藥明生物賦能合作伙伴,把‘想法’和‘概念’轉化成生物醫藥產品。”陳智勝介紹,藥明生物為研發項目提供實驗室和生產基地,“從一毫克藥做到一克、一千克、一噸”,其工作貫穿于生物醫藥的早期發現、工藝開發和商業化生產全過程。作為生物醫藥研發生產服務企業,藥明生物和藥企配合,把創新的“概念”做成第一毫克的藥,通過一系列研究驗證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生產樣品供臨床試驗使用,再放大產能供制劑上市銷售。
另一種選擇
盡管只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國本土CRO和CMO已然是藥物研發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為創新研發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泰格醫藥迄今為止參與了160余個創新藥項目的臨床試驗,助推了貝達藥業的埃克替尼、微芯生物的西達苯胺等創新藥上市;藥明生物目前平臺上的早期研發項目有六七十個,處于開發和生產階段的項目有兩百多個,大約占全球生物醫藥的1/7。
CRO和CMO 的本質是資源共享。“共享平臺越大,資源配置效率越高,越能發揮人才紅利。”在陳智勝看來,在中國藥物創新研發的土壤和獨特的人才優勢滋養下,本土專業第三方實現了快速發展。據他介紹,中國每年培養大批優秀的科學和技術人才,為專業第三方輸送了充足且優質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專業第三方大量承接藥物開發項目,迅速完成經驗積累,進而將成功經驗復制到更多的項目中去,這套模式有利于縮減研發用時,為藥企,尤其是那些規模較小的創新型企業提供專業支撐、減少研發成本。“在臨床研究中往往會出現不可控的情況。有經驗的研究者會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好預防措施,幫助項目順利推進。”陳文強調項目管理經驗對臨床研究的重要性。
CMO的參與則從生產環節為企業減負,減少企業的固定資產投入。“藥物研發通常在二期臨床試驗階段就要考慮是否建廠,但此時尚不能確定藥物能否研發成功。因此,對生物醫藥研發企業來說,建廠風險較大。” 陳智勝說,共享經濟下,CMO建好生產廠房,提供現成的平臺、設備和團隊,讓企業可以把更多的資源用于產品開發。
加速國際化
近些年,專業第三方在見證中國生物醫藥崛起的同時,也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隨著藥品審評審批改革不斷推進,我國藥物政策法規與國際加速接軌,新藥申請數量急劇增加,藥物研發外包漸成潮流,與此同時,一場被稱為“史上最嚴”的臨床試驗數據核查啟動,企業質量意識提升,專業合規的CRO迎來發展新機遇。
類似的情況出現在CMO行業。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試點將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分離,持有人可以將生產委托給第三方企業,更快地實現產品的商業化。百濟神州將在研的PD-1抗體Tislelizumab委托給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藥業(中國)有限公司生產,也掀起了我國生物醫藥委托生產的一角。
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國際化潮流涌動。陳智勝告訴記者,藥明生物承接的中國企業的項目中,有80%同時在中國和美國兩地開展臨床試驗并申報上市。“這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慢慢成熟的一個標志,企業不僅看重中國市場,而且看重全球市場。” 陳智勝評價道。
在陳文看來,中國生物醫藥“走出去”是大勢所趨。隨著客戶走向國際,中國本土CRO也要將視野投向海外,提升自己的能力并進行全球布局,助推中國生物醫藥的國際化。他指出,CRO為藥物研發提供的應該是附加值更高的建設性幫助,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人手支援。“要‘走出去’的話,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比如,在試驗方案的設計方面前瞻性不夠,我們的知識面和接觸面相對有限。”陳文介紹,泰格醫藥將尋求更多與國外生物技術企業合作的機會,在接受挑戰的過程中成長。
中國生物醫藥“走出去”,生產是一個必須邁過的“坎兒”。“如何讓中國生物醫藥的質量體系符合國際標準,本身就是一大挑戰。”陳智勝告訴記者,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對標國際標準的建設將是一個系統化提升的過程,藥企在完善自身能力的同時,通過獲得歐美GMP認證的CMO助力更快地“走出去”,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中國醫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使用。
(責任編輯: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