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全身麻醉
很多人一生中都會有與麻醉“相遇”的機會,其中很大一部分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俗稱全麻。對于患者來說,既希望通過麻醉感覺不到手術帶來的疼痛,又希望手術之后快速清醒。對于手術醫生來說,希望麻醉達到的完美狀態則是:患者手術前鎮靜、鎮痛、肌松,手術后第一時間清醒,同時恢復身體正常功能。
現代麻醉:深肌松、淺麻醉
鎮靜、鎮痛、肌松,俗稱全麻平衡三角。鎮痛、鎮靜比較好理解,但肌松是什么,在麻醉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大眾可能就不大清楚了。
肌松,即肌肉松弛。需要通過肌松藥選擇性地使身體骨骼肌松弛。骨骼肌多附著于骨骼,受人體隨意支配,所以也叫隨意肌。神經連接著肌肉,支配其收縮,肌松藥則阻斷神經與肌肉間的傳導,從而發揮肌肉松弛作用。
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葉鐵虎教授介紹,手術或急救時,必須實施人工呼吸、氣管插管和其他許多操作。即使在麻醉的情況下,這些操作仍然會引起患者骨骼肌不自覺的強烈收縮,給醫護人員的手術操作帶來很大困難。如果強行操作,有可能會損傷患者的機體組織與器官,不僅對搶救和手術都不利,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這時候就必須使用肌松劑,讓患者骨骼肌不再受到神經系統的支配,處于完全松弛狀態,以方便醫護人員操作和及時搶救。
1942年1月23號,加拿大的兩位麻醉醫生第一次把肌松藥用在一個腹部手術的患者身上。從這天開始,現代麻醉被視為跨入一個新的紀元:深肌松、淺麻醉時代。
在此之前,要獲得一定的肌肉松弛來滿足外科手術的需求,往往靠加深麻醉。而加深麻醉會對患者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機體的代謝產生明顯的抑制。此外,深麻醉患者需一定時間才能醒來,睡上一宿是很常見的事。再者,對老年患者來說,加深麻醉是有困難和風險的,所以當時有麻醉禁忌的說法。
術后殘留是麻醉需解決的問題
經歷過手術麻醉的患者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手術之后“麻藥勁”遲遲不能消退。這就是麻醉需迫切解決的問題——肌松藥的“術后殘留”問題。
盡管深肌松在臨床中獲得了很高評價,尤其對腹腔鏡手術有益,但也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術中知曉,二是術后殘留。
葉鐵虎教授介紹,用了肌松藥以后,如果沒有給患者充足的鎮靜催眠藥、麻醉藥,患者可能術中就醒了,知道術中發生的一些情況,聽到外科大夫和手術器械操作的聲音,這就是“術中知曉”。術中可能發生的患者知曉,通過監測麻醉深度基本可以解決。
術后殘留則是會危及患者生命的一個重要問題。葉鐵虎教授指出,肌松殘留作用是術后早期各類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可能造成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肺部并發癥增加,二氧化碳潴留,缺氧等,嚴重者會造成呼吸停止。
這個問題一直到特異性肌松拮抗劑的出現才得到較滿意的解決。在此之前,各國對肌松殘留的調查并不樂觀。2015年,我國的一個調查顯示,在氣管拔管時,有57.8%的患者有肌松殘留。
肌松劑和肌松拮抗劑
肌松劑和肌松拮抗劑是“相愛相殺的一對鴛鴦”。沒有肌松劑,就不存在針對它的拮抗劑;肌松劑作用于患者的神經和骨骼肌連接處,手術完成后仍“賴著不肯走”,肌松拮抗劑存在的價值就是要把賴著不走的肌松劑帶走。
各國醫學界已充分認識到麻醉中肌松拮抗劑的作用。我國相關指南中強調,在應用肌松劑后應進行常規拮抗。歐洲的指南相關要求更加嚴格,以解決肌松殘留問題。
特異性肌松拮抗劑在我國獲批應用前,臨床用的是傳統的肌松拮抗劑,不良反應較多,且對深肌松無效,臨床應用時有諸多顧慮。特異性肌松拮抗劑的出現彌補了傳統肌松拮抗劑的不足。尤其是現代外科手術的微創化、精準化及可視化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這對麻醉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很多患者更希望手術無痛,快速清醒。這就使得深肌松麻醉和特異性深肌松拮抗劑的應用更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