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開展“三服務”活動紀實
開展“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活動(以下簡稱“三服務”活動)是浙江省委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一項重大舉措。
今年以來,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以下簡稱“浙江省食藥檢院”)以“三服務”活動為主抓手,建立6個工作組,深入開展組團服務。截至4月底,已幫助食品藥品企業解決關鍵技術問題30余項,為企業開展技術研究項目43項,受到企業的高度好評。
建設“三平臺”以大載體提升服務高效化
為不斷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省食藥檢院積極建設公眾檢測服務平臺,實行網上服務,使企業和客戶在線上就能完成送檢、繳費、咨詢以及進度查詢。同時,對檢測樣品與報告書,均采用郵寄方式,從而實現了客戶的“零跑動”。
目前,該院不斷健全檢驗提速制度,將藥品注冊現場檢查、舟山自貿區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復核等11類檢驗列入“綠色通道”,使檢驗周期縮短了10個工作日以上。如依據國家試點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獲批的上市品種——孟魯司特鈉咀嚼片,企業急需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評價檢驗方可進入市場。獲悉企業困難后,浙江省食藥檢院立即啟動加快程序,僅用2天時間就出具了評價檢驗報告,比常規檢驗速度提升了10倍,為企業贏得了商機,得到杭州民生濱江制藥公司等3家企業的聯合致謝。
近年來,浙江省食藥檢院著力打破“線上線下”服務壁壘。5月21日,借浙江省藥品科技活動周啟動之機,浙江省食藥檢院為歷時3年建成的中藥數字化標本館網站舉行了上線儀式,通過該網站,公眾可在線查詢中藥知識及真偽鑒別。同時,該院還編印贈送了《中國法定藥用植物志—華東篇》《健康伴行》等科普圖書5000多冊,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為公眾提供咨詢服務2000多人次,實現了線上線下服務的“零距離”。
在聚焦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方面,浙江省食藥檢院通過深入調研,加大了紹興濱海園區藥品安評中心建設進度。目前,該中心的實驗室建設、人員招聘培訓、能力建設等工作正高效開展,預計年底前試運行。待正式運行后,園區企業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最優質的動物實驗和新藥上市前安全性評價等服務,并輻射長三角區域。
強化“三提升”以大行動實現服務常態化
一是送政策提升信心。針對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化妝品備案管理等政策法規需求,浙江省食藥檢院先后安排工作組深入浙江新昌制藥、京新制藥、麗水食藥檢院等10多家企業、基層機構開展政策宣貫和答疑解惑活動,并幫助企業對接相關專家,使其進一步理解政策和規則。
二是送技術提升能力。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在產品菌種命名、藥典標準執行、方法研究等方面存在技術短板,浙江省食藥檢院根據這一情況,及時安排工作組以“技術包”的形式進企業現場指導,有效提升了企業的技術能力;了解到新昌制藥廠在注射液細菌內毒素控制過程方面存在技術疑惑,工作小組奔赴現場,指導企業采用“質量源于設計”的理念,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合理制定產品內毒素控制的策略,提升研發和質控能力,解決了困擾企業已久的技術難題。
三是送服務提升實效。獲悉納愛斯公司因檢驗能力不足,原輔料石棉等風險物質需送到省外檢測,既費時又費力的情況,浙江省食藥檢院工作組直接上門對接,為企業提供相應的檢測服務,讓企業在省內就解決了實際困難;同時,工作組還深入龍泉市食品檢測中心,對其新建的實驗室進行現場服務,提出了環評分析、微生物實驗室布局等12條意見建議,為實驗室順利建設奠定基礎。
實施“三聯動”以大合作推動服務最優化
結合“數字藥監”平臺,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浙江省食藥檢院聯合各市藥檢機構啟動了“數字藥檢”系統建設。通過將抽驗管理、數據歸集、風險分析評估和預警、內部質控、業務查詢等工作進行數字化、網絡化運行,推動了全省的藥品檢驗數據資源共享,進一步提升了業務管理和技術保障能力,服務精準監管。
浙江省是醫藥大省,企業對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技術需求迫切。為此,浙江省食藥檢院聯合浙江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海正藥業等開展了雜質識別控制、體內外相關性等關鍵技術研究,助力高質量仿制藥的研發和質控。自去年以來,已先后完成17個品種的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復核檢驗工作。同時,該院還組織天皇藥業、壽仙谷藥業等企業參與國家保健食品原料目錄課題研究,以技術合作幫助浙江省的生產企業搶占市場先機,更好地適應保健食品備案制,縮短審批時間。
為提升各級檢驗機構篩查、確證、定量等技術能力,近年來,浙江省食藥檢院圍繞系統能力建設同各市開展聯動合作,先后組建了違禁和風險物質技術聯盟,并建立違禁和風險物質高分辨質譜庫及快速識別檢驗模型,開發了高通量檢驗方法,在全省推廣應用,從而提高了檢驗效率,增強監管靶向性。
下一步,浙江省食藥檢院將繼續強化“三服務”活動,充分發揮技術資源和優勢,突出需求導向,強化載體設計、豐富服務形式、拓展服務內涵,為浙江省食品藥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