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藥導致骨質疏松
臨床上有很多藥物可以影響鈣質的吸收或代謝,這些藥物可能對骨骼存在有害作用,從而引起骨質疏松。在藥物導致的骨質疏松中,以下六類最常見。
1.糖皮質激素。它對骨質的影響最大且常常被忽略。就拿最常用的口服制劑潑尼松來說,每天攝入相當于潑尼松7.5毫克(1.5片)或以上劑量的糖皮質激素,2~3個月后即可導致明顯的骨質丟失和骨折風險增加。此外,在相同骨密度的情況下,糖皮質激素引起的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性更高。
2.抗驚厥藥物(如苯巴比妥)。它可使維生素D的分解代謝加速,進而引起骨質疏松,這類骨質疏松癥的患者常伴有維生素D缺乏;服用苯巴比妥還可降低機體對甲狀旁腺素的反應,引起腸鈣吸收減少。
3.免疫抑制劑。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是發生快速骨丟失及骨折的高危人群,不僅由于糖皮質激素的作用,還由于同時使用了免疫抑制劑,例如環孢素A和他克莫司。
4.芳香化酶抑制劑(來曲唑、阿那曲唑等)。該藥廣泛用于乳腺癌的治療,通過阻斷芳香化酶將雄激素及其他腎上腺前體激素轉化成雌激素,降低絕經后婦女的雌激素水平,由于雌激素對于維持骨代謝及骨骼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芳香化酶抑制劑對于骨量及骨折風險的影響十分顯著。一項評估絕經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阿那曲唑治療五年時間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阿那曲唑組骨折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5.抗凝藥華法林。它通過拮抗維生素K而發揮抗凝作用。維生素K不僅參與凝血因子及抗凝血蛋白的合成,還可影響骨代謝。華法林可拮抗維生素K,使骨鈣素的羧化受抑制,減少骨鈣沉積,抑制骨礦化。
6.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藥物(如戈舍瑞林和亮丙瑞林)。主要用于治療女性的子宮內膜異位癥、乳腺癌和男性的前列腺癌,其誘發骨質疏松的主要機制為性激素剝奪后對破骨細胞的抑制減弱,加速骨轉換。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藥物引起的骨質疏松具有隱蔽性、進展性和非特異性,且可導致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早期患者常無明顯癥狀或僅有輕度乏力,腰背及四肢酸痛等一系列非特異性表現。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骨痛、身高降低、活動能力下降、掉牙甚至發生骨折等臨床癥狀。因此,服用上述藥物者要進行早期干預和治療,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其治療與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相似,即以鈣劑、維生素D為基礎治療,宜早期應用;同時使用抗骨質疏松藥物,并積極預防骨折的發生。(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藥學部主任 黎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