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醫藥物流市場待掘 涉藥物流企業亟待規范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記者落楠) “兩票制”等政策的推進以及新技術的應用,使傳統醫藥流通企業的商流、資金流和物流三大功能被重新定義。3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涉藥物流企業分類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貫標試點新聞發布會上,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秘書長、醫藥供應鏈分會秘書長朱建云說,商品需要現實的倉儲和搬運,而目前我國涉藥物流企業的實踐亟待引導和規范。
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估算,我國醫藥物流市場規模在一千億元人民幣以上,其中44%的份額與倉儲相關,56%與運輸相關,但后者的監管法規和行業標準建設相對薄弱,缺少對涉藥物流企業的專業管理。中國醫藥商業協會曾對21個省55家醫藥公司154家承運商的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參與省內醫藥運輸的多是中小企業,承運商數量多,分布零散,合規水平有顯著差異,運輸周轉環節狀態不可視、不可控。朱建云說:“很難想象它們能有比較合規的醫藥運輸(質量)管控體系。”
近年,社會物流企業進軍醫藥物流領域,與傳統醫藥物流企業展開競爭。“兩類企業的發展背景、發展歷程和經營的關注點不同,在藥品運輸服務上各有優缺。”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醫藥供應鏈分會執行會長程俊佩分析,傳統醫藥物流企業具備更強的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但在物流運營效率方面普遍存在資源和能力短板,社會物流企業在成本管理、資源配置方面有優勢,但卻對醫藥行業特殊的儲運要求理解不深、會忽略一些關鍵的質量要素,這給產品質量管理帶來隱患。
據了解,有些涉藥物流企業已經對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有所嘗試,但在執行時卻遇到了標準缺失的現實難題。廣州醫藥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鄧健輝介紹,廣州醫藥2013年開始實施多倉協同管理模式,2017年又嘗試進行干支運輸模式,但因監管政策和行業標準的缺失,在實踐中遇到一些困擾。
在這種背景下,2017年初,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向商務部提出建立涉藥物流分類分級評估的項目建議書。在商務部的指導下,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組織起草了《藥品經營企業物流服務能力標準》和《涉藥運輸企業醫藥物流質量及服務能力評估標準》,并在部分企業貫標試點,一位試點企業負責人評價,這兩個標準為企業后續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我們聚焦兩個維度的企業。對傳統的藥品經營企業,強調物流服務能力;對社會物流企業,強調醫藥服務質量能力。”程俊佩稱,分類分級的標準讓兩類企業有可執行的能力建設標準,有利于提升涉藥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
據悉,這兩份標準已送商務部審查,待審查合格后將作為行業標準正式發布。
(責任編輯:郭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