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琦:加快供給側改革 推動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
重點任務分解
針對當前道地藥材在生產、加工與流通環節中存在的“科技化水平不高、標準化生產加工及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尚待加強”等問題,《規劃》充分考慮并吸取現代農業生產中的寶貴經驗,重點著力于種子種苗繁育、標準化生產、產地生產加工、服務、質量管理5個方面,分解了5個體系建設的專欄,使道地藥材生產向“有序、安全、有效”方向發展。
專欄1的目標:保證中藥材種子種苗的質量問題與背景:目前我國尚未出臺中藥材種子法,道地藥材種子管理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良種繁育尚不完善,不少道地藥材仍然存在自繁自養、種質退化等問題。
具體措施:針對野生道地藥材,設置瀕危稀缺道地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專項,加強野生撫育,加快人工馴化,為更好地使用打基礎;針對當前部分道地藥材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種質退化、混雜等問題,設置良種繁育專項,促進良種繁育能力的提升;針對當前道地藥材品種選育創新不足的問題,設置專項,推動道地藥材的品種選育,通過科技創新引領道地藥材發展。
《規劃》強調要加強源頭管控,提出加強種子(苗)質量監管,加快制定《中藥材種子(苗)管理辦法》,重視中藥材種子種苗的選育和規范推廣,從源頭上保障中藥材的質量安全。將中藥材品種列入《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實施品種登記制度,強化品種保護和監管。
專欄2的目標:促進中藥材生態綠色種植
問題與背景:當前中藥材生產存在重量輕質現象,大水大肥、植物生長調節激素濫用、種植年限縮短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道地藥材的品質,并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生產過程機械化、信息化水平仍然較低,不少道地藥材產區仍然處于手工作坊狀態,制約了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影響了中藥材質量和中醫臨床療效的發揮。
具體措施:針對當前道地藥材生產中存在的重量輕質現象,《規劃》明確將“根據中醫臨床和中藥企業提出的藥材品質要求”作為指導思想,鼓勵并支持生態種植技術,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提升藥材品質,以中醫臨床療效為出發點,引導往優質方向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中藥材面臨的品質下降問題。同時提升機械化及信息化管理水平,解放勞動生產力,提升產業信息化水平。
專欄3的目標:促進中藥材綠色加工和優質優價
問題與背景:目前我國中藥材的生產及經營以個體戶為主,大部分未受過中藥材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專業素質偏低,加上從中藥材到飲片尚有炮制等環節,使得生產與經營者僅從經濟效益出發,忽視臨床療效。此外,當前中藥材生產因供需關系不明、資本介入等因素影響,導致市場波動較大,影響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具體措施:圍繞建立健全生產技術、產地初加工、質量安全等生產全過程標準體系內容,著力構建道地藥材生產服務體系建設,包括培育經營主體,創新生產經營模式,構建產銷信息監測體系、流通體系、技術推廣體系。轉變當前分散的生產格局,引導規模化生產,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素質,合理引導道地藥材生產。
《規劃》特別強調以道地性和臨床療效為主要評價依據,制定完善道地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推動建立以優質優價為導向的價格形成機制,使中藥材的生產回歸到服務臨床上來。
專欄4的目的:提升道地藥材產業化水平
問題與背景:當前中藥材采收與加工行業規范尚不完善,中藥材采收與加工多以小作坊式加工為主,存在無規范采收、經驗性加工、隨意性包裝、家庭式儲存等情況,而采收加工直接關系到藥材質量。過早或過晚采收均會影響有效成分含量;不規范的加工過程導致有效成分大量損失;干燥環節仍較多采用成本較低的含硫煤熏等方法,極易導致二氧化硫超標;儲存環節采用有毒化學物質防蟲防霉,易導致有害物質殘留等。
具體措施:強調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及時吸收現代科技成果經驗,在采收、凈選、切制、干燥、分級、保鮮、包裝、貯藏等環節加強創新,引進先進技術,提升相關能力建設。同時加強綜合利用,減少藥效損失,提高藥材品質。
專欄5的目的:強調道地藥材全過程質量控制問題與背景:道地藥材突出的優良品質,是被中醫藥界推崇的核心因素。近30年來,道地藥材得到了迅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如生產過程不規范導致質量下降等。由于道地藥材生產具有農副產品的特點,過程長、影響因素多,過程管控是保證其質量的有效手段。因此,構建道地藥材全程質量管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具體措施:從提升道地藥材質量安全出發,重點開展道地藥材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包括全過程的質量相關技術體系、質量檢測體系、可追溯體系,確保所產道地藥材質量安全。
《規劃》中的5個專欄,涵蓋了中藥材生產的全過程,針對當前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在每個關鍵性環節均做了詳細部署,將對推動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建設布局思路
由于道地藥材涉及品種多、分布廣,部分道地藥材存在多個道地產區,加之從南到北,各地區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因此《規劃》采取以“品種為綱、產地為目”的方法,將定品種、定產地和定標準相結合,以“有序、安全、有效”為方向,優化道地藥材生產布局。
在定品種方面,優先考慮道地性強、臨床使用頻率高的藥材,通過歷代本草考證,參考道地藥材相關科研成果、專著和標準等,選定百余種重點道地藥材。
在定重點縣及產區方面,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生態條件和產業基礎等因素,并根據第三次、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結果,確定道地藥材生產重點縣(市、區),在此基礎上將重點縣較為集中的區域,劃定為道地藥材重點產區。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的思路,將全國道地藥材基地劃分為7大區域。
在各區域發展方向上,《規劃》在每個區域項下詳細列出各自的自然生態特點以及當前占全國藥材生產面積的比例。同時列舉各區域的重點知名道地藥材品種,綜合考量各區域分布道地藥材的現狀,提出了各自主攻的方向。如華東產區,針對當前“浙八味”等傳統知名藥材受經濟效益影響出現萎縮的情況,提出了適度恢復生產的方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目標。此外,《規劃》還對道地藥材產區的部分重點品種在生產中存在的其他問題,如野生撫育、品種退化、連作障礙、加工儲藏等做了說明,指明了各區域發展的方向。
在提質方面,《規劃》提出加大對標準化基地的支持力度,優先支持中藥企業自建基地、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或與地方政府聯建基地等有穩定銷路的道地藥材生產基地。也就是說,《規劃》所支持的是鼓勵具備有一定基礎的生產基地在原有基礎上的提升,而不是盲目擴大生產。
此外,《規劃》的制定將為中藥材適宜區域的生產與發展提供依據,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對道地藥材發展的影響
全面促進道地藥材保護和發展
《規劃》首次在國家層面對全國中藥材生產進行布局,《規劃》充分吸取中醫藥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以歷代中醫藥學家上千年不斷實踐總結出來的、具有高度概括的綜合性質量控制方法的“道地”為抓手,明確目標,抓住重點,體現引導,將數量繁多的中藥材凝練到百余個核心藥材上,通過對中醫臨床關注的重點主體“道地藥材”進行全過程引導,必將對中醫藥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作用,并對中藥材產業起到促進作用。
極大促進道地藥材生態綠色發展
中藥材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農藥化肥濫用、土壤污染、種植周期短、采集時間不固定等問題日益嚴重,且受到各方關注,優質中藥材生態種植的呼聲日益高漲,《規劃》明確提出在中藥材種植環節,鼓勵采用生態農業生產模式,以實現中藥材的綠色發展,此舉將對提升藥材品質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規范道地藥材生產全過程管控
中藥材從生產到應用過程鏈較長,涉及多個管理部門。以往中藥材質量往往通過檢測環節來控制,而中藥材的源頭是生產,隨著對中藥材質量影響因素認知的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優良品質的藥材是靠種出來的,而不是靠測出來的,質量前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規劃》涵蓋了種質資源、種子種苗、生產過程、采收加工、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標準體系、流通體系等中藥材生產流通全過程,覆蓋了道地藥材生產全過程的問題及關鍵環節。
為道地藥材生產培育現代化中藥材市場體系《規劃》以道地藥材生產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強調創新服務機制,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和市場流通成本;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升級,實現中藥材生產、產地加工和流通設施現代化,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進供求對接、質量溯源、產業調控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打造現代化中藥材電子交易市場,通過建立質量追溯系統,確保中藥材質量全程可控。
通過道地藥材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實現中藥材優質優價
在建立完善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通過藥品監管部門對中藥材質量的嚴格監管,加大高、低質量藥材的價格差,可以提高生產高質量藥材的積極性,通過優質優價,扭轉藥材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不利局面。《規劃》引導“以臨床療效為主要評價依據”,使中藥材的生產真正體現出為中醫臨床提供服務,將對中藥材產業的健康發展起到深遠影響。
增大道地藥材產業資本的投入,調節市場供需,平穩價格波動
《規劃》強化了道地藥材基地建設的政策扶持。一方面,統籌支農資金,加大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投入,創新金融服務,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吸引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入道地藥材生產;另一方面,提出要將道地藥材納入地方農業政策性保險支持范圍,開展道地藥材生產保險試點,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調節市場供需,熨平市場的劇烈波動,達到維護藥農利益的目的。
《規劃》充分分析了當前中藥材生產面臨的形勢、存在的問題及將來引導發展的方向,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審時度勢地做出了一系列統籌規劃,將對道地藥材的發展、優質藥材的供給、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民增收脫貧、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作用。《規劃》是落實《中醫藥法》的具體體現,也是中醫藥在國家戰略中地位提升的具體體現。《規劃》必將對中藥材的生產、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