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履職故事 ‖ 全國政協委員黃璐琦:走遍萬水千山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記者落楠 通訊員趙宇平) 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第一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逐漸進入角色,將他的研究工作和政協委員履職融為一體。
2018全國兩會期間,黃璐琦提出了“在優化科技創新基地布局中創建中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提案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國家科技部在對現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系統梳理和動態調整時,將中醫藥作為醫藥領域的五個子領域之一進行材料準備。
在多位全國政協委員的呼吁下,問題的解決向前邁了一大步——黃璐琦在激動之余,更深刻地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擔子。“政協委員的責任與使命,就是積極努力地提高參政議政能力,認真履職,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獻計出力。”他頗有感慨地說。
作為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專家指導組組長,最近七年來,黃璐琦幾乎把所有的精力貫注于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他的研究工作也以此為基礎展開。隨著試點工作收官,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于2018年6月正式啟動,目前普查工作覆蓋了31個省(市、區)2042個縣,建設了由1個中心平臺、28個省級中心、66個監測站組成的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和技術服務體系,服務于中藥資源的動態監測。黃璐琦團隊在基于遺傳與環境的道地藥材品質保障技術研究方面也取了進展。
資源普查的目的就是要摸清中藥資源家底,找到制約行業發展關鍵問題的解決辦法。如今,這項工作也與政協委員履職結合起來,為確保向全國政協提出準確、可靠的建議,黃璐琦在發現問題后深入一線進行調研。
黃璐琦發現,有些貧困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十分適宜種植中藥材,有開展中藥材產業扶貧的可能性,但這是否容易操作?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過去一年,他帶領團隊去到貴州、山西、陜西、安徽等省,了解貧困地區中藥材種植現狀及農戶面臨的困境。在貴州畢節等貧困縣,他們積極普及中藥材種植知識,提高當地農戶科學種植中藥材的本領;在山西五寨縣,他們撰寫了《山西省五寨縣中藥材產業扶貧示范區建設方案》,在他們的推動下,有中藥企業表示愿意投資2億元在這里建設中藥產業園區;在陜西寧陜縣,為解決當地豬苓的生產和銷售問題,他們協調引進豬苓生產企業,后者在四畝地鎮投資1500萬元建設豬苓飲片加工廠;牽頭成立了中藥材產業扶貧技術指導專家組,為中藥材產業扶貧工作提供技術咨詢和支持,成立會議在安徽金寨縣召開,同期對六安市從事中藥材產業人員進行了技術培訓。
“過去一年,我也十分關注中藥質量問題。”黃璐琦介紹說,我國中藥材產業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由于土地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惡化,有些生物學特性及生長環境獨特的野生中藥材資源流失,一些物種瀕危,部分珍貴野生藥用資源被迫停用;另一方面,中藥材人工種植規模擴大,但由于藥農重產量輕質量,栽培中藥材種植年限不足等現象較為突出,導致中藥品質下降、藥性不足,影響臨床療效。
“今年全國兩會。我的提案之一就是‘供給側改革推動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黃璐琦說,他在經過調研后形成了提案,希望能推動問題的解決,促進中藥材產業可持續發展。
記者手記 腳踏實地傳承發展中醫藥
走遍萬水千山,心中牽掛的始終是中醫藥產業的傳承與發展。
作為一名中醫藥科技工作者,黃璐琦未曾閉門造車。在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過程中,他入過深山,攀過險峰,在31個省(市、區)500多個縣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和汗水。腳踏實地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對他來說并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俯下身子在做的事情。
他以敏銳的眼光去發現行業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又以深入調研和專業知識來提出解決方案,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貢獻己力。
(責任編輯:郭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