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履職故事 ‖ 全國人大代表于清明:消除朝陽產業發展中的“霧霾”
“今年兩會有什么建議?”
“最近一直在準備,還是與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相關……”
近日,記者見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清明時,他剛從部門會后回到辦公室——白衣黑褲,笑聲爽朗。在談及醫療器械產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時,于清明陷入了深思。
眾所周知,醫療器械是一個朝陽產業。一方面,從發展來看,其在全世界均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在我國尤為明顯。相關數據顯示,近五年,全球醫療器械行業復合增長率2.6%,中國市場復合增長率超過13%,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容量在全球的占比也由2014年的14%,提升到2018年的21%。盡管如此,對照發達國家藥品和器械支出1:1的醫療水平相比,我國藥品和器械支出比還不足3:1,醫療器械服務民眾健康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發展和提升空間巨大。
另一方面,從創新來看,醫療器械產業正處在技術變革的黃金窗口期,互聯網、云數據、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材料科學、3D打印等最新科技,都在成為醫療器械創新的強大動力和源泉,也不可置疑地成為各地產業發展和資本市場追逐的熱點。
2018年,于清明首次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彼時,作為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黨委書記、董事長,他感受到了別樣的壓力。人民代表為人民,當選之后的他,一直在琢磨如何更好地反映大家對行業發展的心聲。
過去的一年,于清明曾前往上海、湖北、山東、深圳、貴州、江蘇等多個省市調研。當前,醫療器械國產創新方興未艾,大有可為。人類科技的最新成就,將快速通過醫療器械服務人類健康,尤其對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不均衡的人口大國而言,新技術應用對于提升醫療健康水平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意義重大。
“在政策引導和行業升級的雙重作用下,醫療器械行業已經呈現出全新的發展趨勢,可以說整個行業在調整中健康前行,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然而,加快醫療器械創新及臨床應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于清明認為,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對醫療器械研發生產流通、質量、安全提出了很高的專業要求,必須下決心解決歷史造成的“小散亂”局面,適當提高集中度,提高研發投入,提升制造能力與水平,保障以更好質量、安全和效率服務醫療機構和患者。
同時,在黨和國家大力推進深化改革和“放管服”措施的背景下,我國整體市場競爭和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如醫療器械行業革故鼎新,正在不斷構建更為市場化、規范化的市場環境。
“毋庸諱言,還有一些問題亟待改進。比如,不少人曾跟我談及的問題——醫療機構整體賬期偏長。目前國內醫療機構采購藥品及醫療器械過程中,普遍存在賬期過長問題,給藥械研發、生產、經營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并且一定程度成為了影響研發、生產、經營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這不僅限制了研發、生產、經營企業的發展活力,也給當前國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實體經濟、創新賦能、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實效以及推進醫改造成了現實障礙。”于清明說,今年兩會,他將持續關注醫療器械產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希望可以為其清除發展道路上的“霧霾”。(中國食品藥品網記者 蔣紅瑜報道)
記者手記 洞察大勢亦擅長感知細微
在于清明的身上,有一種專注的力量。在調研時,他對國家政策走向、產業發展路徑與問題洞若觀火。在交談中,他將調研時的感受娓娓道來,讓人深思。
在履職的道路上,推動人民反映的問題得到解決,于清明從不松懈。如何更好地做到人民代表為人民?正如他所言,“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