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產業面臨提質升級挑戰
以中藥材為基礎的中醫藥產業是國家鼓勵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特別是“健康中國”的提出,中藥及中藥材行業增勢明顯,迎來更多的機遇。但由于種種原因,還存在著產業覆蓋率低、同質化現象突出等問題,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健康產業中的富礦
“每畝地預計純收入能夠達到1500~2000元,比以往我們種植棉花、小麥等純收入高出兩倍左右。”新疆呼圖壁縣五工臺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相關人士介紹說,種植中草藥遠比糧食等農作物利潤高。從2018年全國各地統計的種植成本來看,農民種植中藥材的利潤遠高于糧食作物。
據了解,我國不少地方都把中藥材產業作為興農的產業來抓。2017年起,新疆呼圖壁縣加大調整種植業結構,從內地引進桔梗、丹參、牡丹、芍藥等中藥材,并建設中草藥加工廠,延伸中草藥產業鏈,全力打造中草藥種植示范基地。2018年甘肅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約460萬畝,中藥材產量約120萬噸。遼寧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60多萬畝,中藥材種植成為中藥材種植區貧困人口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這幾年來,一方面中藥材種植業發展迅速,從2012年的2200多萬畝發展到2018年的將近1億畝,6年之間種植規模翻了將近5倍;另一方面,中藥材的加工產業也隨之發展,不少地方還把中藥材+養生、旅游等產業作為發展的新動能。新疆昭蘇縣擁有豐富的中草藥資源,野生藥用植物有400多種。自2016年起,昭蘇縣大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把發展中草藥作為農民增收的突破口,推動中草藥產業與旅游、康養等多個產業融合發展。
福建寧德市有著得天獨厚的中藥材種植環境,種植歷史悠久。如今,全市中草藥種植面積已達12萬畝,成為促進閩東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中藥材市場需求大,價格高,種植技術簡單易學,不但解決了農村人口的就業問題,還能直接帶動老百姓的經濟發展。”新疆呼圖壁縣農業部門相關人士表示。
政策助力
我國中藥材種植分布呈現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吉林、遼寧、河北、寧夏、甘肅、湖北、安徽、湖南、廣西、廣東、云南等省市。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家扶持政策的出臺,中藥材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從2016年開始,中藥材種植成為大宗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方式之一,向全國擴散。2017年11月,國家農業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扶貧辦、工業和信息化部、農發行聯合發布《關于印發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致使中藥材產業扶貧走上產業化道路。
各地也紛紛出臺了相關政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藥民族藥資源保護與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自治區將建成5至10個中藥民族藥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努力實現中藥民族藥產業產值突破50億元。
中藥材種植大省甘肅,出臺了《甘肅省中醫中藥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配套了50多項扶持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湖南省農業農村廳規劃,至2022年,全省中藥材面積發展到520萬畝,年產量260萬噸,加工轉化率95%,全產業鏈產值接近1100億元。
近日,福建省林業局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引導中藥材種植業規范發展,做好藥用植物的保護、發展和可持續利用。福建省林業局將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大力扶持發展資源緊缺中藥材種植業,推動藥用植物利用由野外資源為主向人工栽培為主的戰略性轉變。
舒經活絡提質升級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中藥材種植大省雖然坐擁豐富的藥材資源,但中藥材大企業較少,中藥材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
目前甘肅省中藥材初級加工量和制藥企業使用量仍然不足藥材總產量的30%,現代中成藥制造能力和精深加工產品開發能力弱。全省共有藥品品種1134個,其中獨家原創品種僅76個,單品種年產值過億元的僅11個。
對此,專家建議,應從政策、標準、人才等多方面為中藥材產業發展“舒經活絡”,進一步助力產業提質升級。規范化是中藥材生產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和關鍵,要從生產管理規范化,包括種植、加工、倉儲等各環節,提高質量。以龍頭企業為導向,提高產業化水平,引進先進的技術與設備,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突破技術瓶頸,打造一流競爭優勢。
新疆自治區人大代表努爾波拉提建議,自治區相關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應建立人才培養機制,設立研究基地,幫帶本土人才。有關部門應積極組織疆內外醫藥龍頭企業根據制藥需求,從特色中草藥中挑選優良品種進行試種推廣,逐步建立中草藥生產、供應基地,并提供藥材生產、加工等方面的技術指導。
農工黨福建省委日前在福建兩會上建議,營造中藥產業發展良好環境,加強宏觀調控;創品牌發展,進一步發展規模形成產量優勢,提高水平形成品質優勢,加強宣傳形成品牌優勢,指導中藥生產企業重點開展中藥深加工、精研發,培育與維護品牌效應;創新中藥材生產模式,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品牌企業帶動中藥材產業等。(工人日報記者 吳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