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藥導致的腎損傷
64歲的李奶奶患有多年的腰痛,自行長期服用布洛芬緩解疼痛,并且根據自身疼痛情況隨意服用藥物,在常規體檢時發現,肌酐指標高達365umol/L,遠遠高于正常線(≤133umol/L),已經達到了腎衰的地步,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腎臟損傷呢?
腎臟是藥物的主要排泄器官之一,接受約25%心搏出量,人體大多數藥物的代謝和排泄任務都由腎臟來承擔,使得腎臟成為藥物毒副作用最常損傷的靶器官之一。在藥物廣泛應用的今天,藥物導致的腎損傷所占比例逐年升高。在急性腎衰竭患者中,20-25%患者的病因與藥物有關。
主要是尿異常和腎功能損害,即有程度不一的蛋白尿、血尿、白細胞尿、嗜酸細胞尿、腰痛等。以上的癥狀主要是化驗后才能發現,所以,定期體檢是有必要的。
藥物腎損傷的易感因素
易感因素通常包括兩部分,病人自身相關因素與藥物相關因素。病人自身相關因素:年齡、腎臟情況、低有效血容量狀態、糖尿病、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低蛋白血癥、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多發性骨髓瘤等藥物相關因素:明確的腎臟毒性藥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降壓藥等)。
引起腎損傷的常見藥物
降壓藥(普利類/沙坦類)
此類降壓藥可能引起血肌酐水平增加,原因是藥物導致有效腎小球濾過壓下降,腎局部缺血,當血肌酐升高大于30%建議及時停用此類降壓藥。當然,此藥還有一定的腎臟保護功能,當未發生藥物引起的血肌酐水平增加時,推薦高血壓患者服用此類藥物。
抗菌藥物(青霉素類,慶大霉素類等)
有報道,多種抗感染藥物可導致急性腎小管壞死,由于抗生素使用不當所致者高達40%,不同的抗菌藥物造成的腎損傷機制不同,包括直接中毒、過敏因素、缺血因素等。有研究報道引起急性腎損傷的藥物中,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所占比例較高。
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
非甾體抗炎藥引起的腎毒性全球發生率為1%-5%,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人群發生腎損傷的風險大約是未應用者的3倍。
利尿劑(甘露醇)
甘露醇作為脫水、利尿劑,目前是治療急性腦卒中、控制腦水腫的最常用藥物,基礎疾病為腦血管意外及腦外傷者靜脈滴注甘露醇日劑量與累積量均變大,若同時用呋塞米、抗生素可以增加腎損傷的發生率。
造影劑
造影劑導致的腎損傷又稱為造影劑腎病,在血管造影后腎功能正常人群的發生率為0.6-1.4%,原有腎衰竭、糖尿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性疾病患者進行造影檢測后發生率明顯增高。碘對比劑有強烈的腎血管收縮作用,以上高危人群應盡量避免使用。
鉑類抗腫瘤藥
因為鉑類抗腫瘤藥物及其代謝產物最終經過腎臟排出,所以藥物引起的腎損傷發生較為常見。在鉑類藥物中,因為順鉑為第一代鉑類藥物,其腎毒性較大,且呈劑量累積性。盡管在臨床上已經采取水化利尿、劑量調整、明確用藥禁忌證等措施來預防腎損傷的發生,但仍有4%-23%的患者會出現急性腎損傷??ㄣK和奈達鉑是第二代鉑類藥物,雖然兩者腎毒性明顯降低,但約10%的患者在使用卡鉑過程中仍會出現血肌酐升高。
總之,能引起腎損傷的藥物種類繁多,某些藥物導致腎損害缺乏特征性改變,極易誤診,漏診。在日常用藥過程中,請謹記:
1. 不隨便服藥、改變藥物劑量,按照醫囑服藥。
2. 不隨意服用祖傳秘方和民間偏方。
3. 定期體檢。(出品:北京朝陽醫院藥事部 作者:楊輝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