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生命永恒的主題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回首40年,我國醫療事業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本刊特邀請顧建文和曹洪欣兩位同志撰文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體會。
以史為鏡方知興替發展中國健康事業是硬道理
建國以前的醫療衛生狀況,我雖然沒有親身經歷,歷史的筆墨為我們勾勒的景象“民眾中傳染病、寄生蟲疾病、營養不良疾病肆虐,人均壽命不足43歲”卻是不爭的事實。在老輩人的記憶里,如果得了大病不外乎兩種選擇,家境好的看中醫抓中藥,窮人只能燒香拜佛,請巫醫消災祛病,聽天由命。缺醫少藥,醫療技術落后造成大量未成年人夭折,成人病死率和新生兒死亡率畸高。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我十幾歲的年齡,醫務室、衛生站已經在城市和農村很普遍,這些簡單的基層醫療機構成為守護人們健康的保護神,遇到感冒發燒、腹痛腹瀉等常見疾病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療,也不再像長輩們靠一碗姜湯、一床棉被治病了。
“赤腳醫生”是六七十年代鄉村醫務人員的代名詞,作為為數不多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在老百姓中享有著崇高的地位。雖然小病有了醫,但重大疾病卻依然無救。麻風病、天花等傳染病讓人談虎色變,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脊髓灰質炎給很多人留下小兒麻痹癥殘疾,如今預防接種從出生后就系統開展,很多傳染病已銷聲匿跡。而腫瘤、心臟病、腦出血等疾病的診斷證明對老百姓來說就是死亡判決書,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病人只能任由病情發展,晚期的腫瘤病人往往只能忍受病痛折磨,在痛苦中等待生命結束。渴望得到科學專業的醫療服務成為民生最大的訴求之一。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改革的號角,1979~1991年,公立醫院努力探索,按照經濟規律舉辦醫院和管理醫院。1991~2001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后,公立醫院開始嘗試按照現代企業的模式運作,在市場“無形之手”指揮下,醫療商品化、醫療企業化、醫療產業化,在“給政策不給錢”“建設靠國家,吃飯靠自己”“以工助醫,以副補主”的指導思想下,積極創收,經濟狀況得到極大改善,綜合實力加強,診斷準確率有了極大提高。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留下了不少問題。
2003~2011年,國務院《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相繼出臺,公立醫院改革在反思與修正中不斷發展。經歷了SARS的嚴峻考驗后,新醫改政策保障,醫療保險全民覆蓋,城市化進程加快,老齡化到來,醫療機構數量下降,收入、利潤卻在上升。
2012年后,公立醫院改革組合拳綜合發力,取消藥品、耗材加成,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采取分級診療與醫聯體、藥品招標采購、兩票制、醫院績效評價、移動醫療、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公立醫院去行政化等措施的實施,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以緩解。我作為親歷者,參加了5·12大地震等諸多重大搶救,深深體會到健康事業普惠每一位普通百姓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40年征程就是圍繞著健康中國,著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偉大的時代里,發展健康中國事業永遠在路上。
科技創新是探索中國特色醫學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迎來70年華誕。回顧這70年的滄桑巨變,目睹今天的輝煌成就,讓我們驕傲自豪。新中國成立70年的成績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里。作為醫療工作者,我聆聽和感受了祖國衛生事業從零起步,經歷從無到有,從廢到興的艱辛過程,更有幸見證了這項事業最輝煌發展的40年。以科技進步為基礎,以人文關懷為理念的醫學模式,為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帶來了福祉,生命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更豐富和精彩的內涵。
偉大的事業離不開偉大的時代,醫療事業的發展與國力強大、科技進步息息相關,我所從事的神經外科就是最好的例證。新中國成立初期,專業神經外科醫生寥寥無幾,省會城市以下基本沒有神經外科專科,開顱手術根本無法開展,醫生面對顱腦外傷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病人也只能搖頭興嘆。隨著發展,天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才相繼設置了神經外科,受診療條件限制,對于顱腦外傷常采取多點鉆孔探查的手術方法,當遇到腦外傷病人如果出現肢體癱瘓或是意識障礙,就采取在大腦兩側多個部位依次鉆孔的探查技術,直到發現出血部位再打開顱骨做血腫清除,所以死亡率很高。
隨著CT設備出現,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有了飛躍,在外傷早期既能發現病灶,有的放矢地開展手術,而且CT技術呈幾何數級地進步,從最初的單排CT,發展到多層螺旋CT,16排、32排到目前的1280排,掃描時間從半小時提高到10幾秒,圖像清晰度成倍提高,甚至動態電影顯像,多層CT還具備了三維重建和血管成像等功能。隨著這些先進設備的國產化,很多鎮鄉一級的醫院都配備了CT和MRI等大型設備。高級別頭顱顯像設備已經能看清每一根腦血管、每一束神經傳導通路。甚至功能影像可以看到大腦深層思維活躍的區域。而這些設備由于中國科學家的努力,正逐漸自主產業化生產了。
科技引領神經外科也從單一的顱腦外傷向顱內腫瘤、動脈瘤、神經功能等領域發展。如今在電磁導航的指引下,醫生就像使用GPS導航一樣,輕松地根據導航系統探頭指引準確找到大腦深部的病灶,并在保留正常腦組織的前提下精確切除腫瘤。一些被稱為醫學禁區的手術也被攻破,橋小腦角、三腦室底、腦干區域的腫瘤已經在大型綜合性醫院廣泛開展。注重生存質量的醫學理念和顯微微創技術和設備的創新,使神經外科醫生如虎添翼,經鼻蝶入路、鎖孔入路、微侵襲保留神經功能等極小創傷的手術方式正逐漸替代傳統方法。目前,我國神經外科的整體發展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2017年我成功應用腦功能定位、國產的腦手術輔助機器人定位系統,成功地為一位具有極高音樂天分的音樂女孩,在清醒狀態下為她實施了開顱腫瘤切除手術。避開了大腦音樂功能區的損傷,讓這位音樂女孩保留了她的天分,成功地成為國內著名交響樂團的大提琴師。聽著“我愛你中國”美妙的曲調由她的琴弦奏出,回蕩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祖國大地。我很激動,科技創新、求新求變、探索中國特色醫學是必由之路。
健康是生命永恒的主題,也是醫療工作者不懈追求的使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我們的事業和使命將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顧建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解放軍306醫院)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