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食品行業巡禮]在磨礪中走向成熟—保健食品行業的提質之路
我國保健食品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30多年來,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日益增強,保健食品市場規模持續攀升,保健食品行業高速發展,如今產業規模已超4000億元。
“30多年來,我國保健食品的發展歷程,既有快速增長的痛快淋漓,也有陷入低谷時的艱苦奮斗,由發展中規范向規范中發展轉變,在磨礪中逐步走向成熟。”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會長邊振甲表示。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批準保健食品總數超過1.7萬個,備案產品700多個,保健食品行業產值已超4000億元,生產企業2300多家,從業人員逾600萬人。
經歷波峰波谷
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民生活水平快步提高,健康需求逐步凸顯,人參、蜂王漿等傳統滋補品需求增長,第一代保健食品悄然誕生。
1987年,原衛生部頒布《禁止食品加藥衛生管理辦法》和《中藥保健藥品的管理規定》,彼時保健食品被稱之為“保健藥品”。法規的出臺極大地鼓舞了投資熱情,太陽神、娃哈哈、紅桃K、振華851等品牌帶領“保健藥品”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當時‘保健藥品’在市場上非常活躍,銷量很好,業內也就把1987年作為保健食品開創元年。”中國保健協會原理事長、中國衛生監督協會會長張鳳樓說。
資料顯示,1993年太陽神的營業額高達13億元,市場份額最高時達63%。以太陽神為代表的中國“保健藥品”走向了第一個巔峰。在這一時期,太太口服液、樂百氏“生命核能”口服液、腦黃金、三株口服液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品牌和產品相繼面世。全國“保健藥品”的生產廠家從幾十家增至3000多家,產品多達2.8萬種,年產值從16億多元增至300億元以上。同年,安利進入中國,正式拉開了直銷的序幕,隨后完美、天獅、康寶萊、隆力奇等品牌紛紛加入。
但是,由于高額的利潤驅動和相對較低的技術壁壘,市場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危機,使市場在短暫的繁榮后出現了大幅度滑坡。1995年時,年產值滑至100多億元,企業數量和產品銷售額大幅度縮水,僅剩下1000家左右的生產廠家,其中約60%是中小型企業。
2000年左右,隨著中國整體經濟形勢的好轉,適應新健康觀念的新型保健食品不斷涌現,強有力的市場整頓,更使消費者購買信心增強,行業重新展現生機。資料顯示,2000年,腦白金實現銷售收入8.01億元,位居全國同行前列;太太口服液的年銷售額也達到了5億元。2004年,中國保健食品產值回升到近500億元。
邊振甲表示,逐步成熟起來的保健食品行業在政府監管和法律法規的完善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2005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發布實施《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保健食品再注冊與退出機制確立,政府對保健食品的監管更主動、更合理;2009年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規定,“國家對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實行嚴格監管”,促使保健食品行業在發展中不斷進取,在生產技術、營銷模式、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摸索中轉型,產業迎來了一次繁榮;2015年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對保健食品形成了一整套監管制度體系,中國保健食品行業進入繁榮發展的新時期。
逐步規范發展
“隨著保健食品產業不斷壯大,監管制度也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司稽查專員張晉京表示,我國保健食品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單一到系統、從盲從到規范、從被動到科學的進程。從1995年《食品衛生法》明確對保健食品實行上市前注冊管理制度,到2015年新修訂《食品安全法》正式將保健食品納入特殊食品進行監管,我國保健食品監管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至今已形成包括產品注冊與備案、原料及功能目錄、標簽管理、生產規范和廣告審查等在內的一整套監管制度體系。
“《食品安全法》的修訂是國家建立最嚴格食品監管體系的第一步,對企業提出更多的合規性要求,促進行業走向良性競爭,實現優勝劣汰。”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徐華鋒說,“該法的實施對保健食品行業來說,一是明確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給行業吃下了定心丸;二是產品準入實施注冊與備案并存的雙軌制改革,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產品注冊制度。”
在踐行“最嚴格的監管”方面,新修訂《食品安全法》實施后,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頒布了《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及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規文件,并公告重點抽查的保健食品企業名單,加大保健食品抽檢力度。去年7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9部門聯合印發《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方案》,嚴厲打擊違規營銷宣傳產品功效、誤導和欺騙消費者等違法行為。張晉京介紹,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行動已經取得較好的階段性成效,建立了打擊保健食品違法宣傳、欺詐行為的長效機制。截至目前,共查處4萬多件違法違規案件。同時,各級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在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宣傳上下足功夫,使老年人群的科學素養和辨別能力大大提高。
“監管部門嚴格監管,企業規范發展,才有利于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張晉京說。
張鳳樓也表示,加強保健食品法律支撐,引導輿論更加專業,促進行業依法誠信經營,杜絕虛假宣傳,將有助于行業有序、規范發展。
消費更趨理性
庶正康訊創始人、中國保健協會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表示,我國保健食品市場發展越來越趨于科學化,人們的消費行為也由過去的沖動盲目過渡到理性消費。
王大宏表示,保健食品已越來越生活化,成為人們日常飲食的補充。同時,行業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保健食品消費更重視效果、機理和體驗。安純集團亞太及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張祖軍表示,隨著消費升級趨勢,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的關注點已從數量轉向品質、從趨同化轉向個性化、從實物轉向體驗;健康理念也“由外到內”發生轉變,已由關注美容、減肥等外表健康逐步過渡到關注免疫力等;保健食品的品牌影響力也逐步讓位于產品本身。
邊振甲認為,保健食品消費需求急劇放大,逐步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商品,甚至是必需品,尤其是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齡化,推動保健食品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增長。而且,目前生物醫藥技術取得較快發展,很多企業正在將生物醫藥技術應用到保健食品行業中,使得產品功能、穩定性進一步提升,為行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除此之外,廣泛的國際合作也加速了我國保健食品產業發展,許多中國企業以收購、合作等方式引入國外品牌,為中國保健食品市場帶來新產品、新機遇。
迎接轉型升級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黃建生表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首次把全民健康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中國保健食品產業迎來了新機遇,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營養保健食品進出口額達到35.6億美元,同比增長12.2%,創歷史新高,其中進口額為21.9億美元,同比增長42.2%。跨境電子商務為境外膳食營養補充劑產品進入中國提供了便捷通道。王大宏指出,通過跨境電商購買境外營養保健食品已經成為主流消費方式,而且成長速度極快。
珍奧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玉琦認為,保健食品行業發展要向兩個方向轉變:一是行業整體素質要提升,要與國際接軌;二是產品要升級,要向安全化、營養化、功能化、個性化、精準化發展。對于未來發展,陳玉琦充滿信心:“中國保健食品行業的春天到了。”他認為,隨著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全民健康才有全民小康的理念深入人心,保健食品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擴容。
“中國保健食品產業當前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全行業要迎接新機遇,直面新挑戰,期待新突破。”邊振甲表示,在取得豐碩成果、迎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要直面行業發展的問題。
他指出,我國保健食品發展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長期存在,產品同質化嚴重,自主創新能力弱,技術水平不高,產業集中度低,因此,加快結構調整是保健食品產業轉變生產方式的緊迫任務,政策引領、科技創新、國際融合、品牌推動、規范營銷是擺在保健食品行業的重要課題。
邊振甲認為,中國保健食品行業應堅持規范發展的原則,提升科技支撐,促進自主創新;重營養結構,發展天然營養保健食品;凈化市場環境,維護公平競爭;突出多種優勢,促進集聚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培育和保護知名品牌;堅持綠色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