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藥”蒲地藍還能不能吃?
對于很多家庭來說,蒲地藍都是常備藥物。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通知,對蒲地藍藥品說明書增加警示語,將之前“尚不明確”的不良反應改成惡心、嘔吐等。消息一出,很多家庭,特別是有小孩兒的家庭感到緊張:感冒、消炎,蒲地藍到底還能不能吃?如何用才科學?孩子用藥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
11月7日,帶著疑問,記者來到了沈陽市兒童醫院。該院門診部主任李哲表示:增加不良反應的說明不代表不能使用,蒲地藍更適用于發熱、咽痛等風熱感冒,而體虛、胃寒以及流鼻涕的風寒感冒患者不宜用。此次修訂是為了保障公眾的用藥安全,提醒大家合理用藥。
“蒲地藍該用還得用”
專家表示,此次蒲地藍對不良反應和禁忌癥做出明確提示,實際上是對說明書的調整。而蒲地藍雖然調整了說明書,但不是不能用,目前臨床上也沒有對它禁用。
修訂:“萬能藥”注明不良反應
具有抗菌消炎功效的蒲地藍幾乎成為很多家庭的常備藥,不僅是孩子,很多孕婦、哺乳期的媽媽出于對頭孢等西藥副作用的擔憂,也把蒲地藍作為消炎的首選用藥,很多家長甚至把其作為常用藥進行儲備,甚至一些家庭將其奉為“萬能藥”。
日前,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修訂追風透骨制劑和蒲地藍消炎制劑處方藥說明書的公告(2018年第77號)》。在公告中明確指出,蒲地藍消炎制劑對于孕婦和過敏體質者、脾胃虛寒者需要慎用,而且通告要求藥品生產廠家,對藥品說明書進行修改。在關于藥品不良反應一欄中,明確注明,該制劑有以下不良反應: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乏力、頭暈等;皮疹、瘙癢等過敏反應。在禁忌一欄中注明對本品及所含成分過敏者禁用。而此前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的說明書中,有關不良反應、禁忌和注意事項三欄中,均注明尚不明確四字。
市民:擔心不良反應迅速換藥
給孩子吃的消炎“萬能藥”,一下子出現這么多不良反應,很多家長慌了:我們還能用嗎?
記者在沈城多家藥房采訪時發現,蒲地藍制劑主要分為片劑、膠囊和口服液三種,而在孩子和孕婦市場中,使用最多的為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藥房銷售人員介紹,蒲地藍的銷量一直不錯,盡管價格并不便宜,但因為蒲地藍屬于中成藥,又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因此,很多家庭作為兒童和孕產婦的首選消炎藥。
正在為兒子購買感冒藥的許女士介紹:“我哺乳期的時候就喝過蒲地藍口服液,家里一直常備這藥。這次本來想給孩子買蒲地藍,可是最近網上都傳該藥有不良反應,所以就換藥了。”藥房工作人員介紹,本來入冬是抗菌消炎藥物的銷量高峰,但最近擔心蒲地藍導致不良反應的市民很多,因此蒲地藍的銷售罕見地不如其他同類產品。
專家:明確不良反應≠不能用
“蒲地藍該用還得用。”李哲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明星兒科藥被叫停,這說明國家對兒童用藥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此次蒲地藍對不良反應和禁忌癥做出明確提示,實際上是對說明書的調整。而蒲地藍雖然調整了說明書,但不是不能用,我們目前臨床上也沒有對它禁用。”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服用蒲地藍的都是感冒患者。如果是風熱感冒,一般會出現咽痛、舌苔發黃、發熱等癥狀,這種情況可以選擇服用蒲地藍口服液。如果是風寒感冒,有流清鼻涕、畏寒、舌苔發白等癥狀,蒲地藍含有的蒲公英、苦地丁和黃芩成分具有苦寒藥性,可能會加重患者的病情。體質虛寒的患兒,腹痛、拉肚子或是脾胃虛寒的患者也都不宜服用。對于孕婦來說,雖然暫無科學數據證明這些藥物會帶來損傷,但為了寶寶的健康,也建議孕婦謹慎使用。
提醒:用藥千萬別“任性”
“如果孩子有拉肚子、腹瀉的情況,醫生一般也不會為其開這種藥。”李哲介紹,任何一種藥物都是有適應癥和適用人群的。目前,我們臨床上對于蒲地藍還是正常對癥使用,一周歲以下的孩子用得也不多。其實容易出現問題的是市民自行去購藥使用。
在沈陽市兒童醫院,帶著孩子就診的孫女士告訴記者,她和孩子幼兒園的家長們都關注了此次蒲地藍修訂藥品說明書事件。“這個藥我們常吃,不過現在想想,以后還是慎重點,多帶孩子來醫院看看后再遵醫囑服藥,不能憑經驗使用。”
相關鏈接:孩子感冒在家如何用藥
孩子感冒了很多家長不知在家如何用藥,有的只用退熱藥,有的只用咳嗽藥,不少家長表示,自己也困惑迷茫。
李哲表示,孩子有病既不能扛著,也不能亂服藥,發現孩子感冒要遵醫囑吃藥并及時治療。
如果孩子只有發熱,不伴有咳嗽等其他癥狀,精神狀態較好,可以先用退熱藥(體溫≥38.5℃)觀察,也可以用些清熱解毒的中藥。
如高熱不退或反復發熱超過24小時,孩子精神狀態不好,需到醫院就診,醫生會根據孩子的狀態和化驗、檢查結果,給予適當的治療。
如果發熱同時伴有咳嗽,家長要重視,需盡早到醫院診治。
如果伴有喘息,可能合并喘息性支氣管炎或肺炎,應及早就診。
如咳嗽不重伴流涕,沒有發熱,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先服用小兒常用的感冒、咳嗽藥觀察。注意小兒氨酚黃那敏這類感冒藥含有退熱藥,如不發熱盡量不要選用,可以選用一些治療感冒的中藥制劑。服藥3天沒有好轉,應及時就診。
提醒家長注意:有些孩子咳嗽不重,但遷延不愈,如持續超過1個月,會轉成慢性咳嗽,應及早到醫院診治。(記者尚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