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批次不合格化妝品為假冒產品——警惕“美麗”背后的“陷阱”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 2月11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了《關于26批次不符合規定化妝品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通告》顯示,在26批次不符合標準規定的化妝品中,有6批次為“標示企業未生產或者進口過該批次抽檢不符合規定產品”。
這并非首次出現不合格化妝品涉及假冒的情況。記者梳理發現,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國家藥監局共計發布6次關于不符合規定化妝品的抽檢通告,共涉及207批次不符合規定的化妝品,其中42批次不合格產品為假冒,占比約為20%。
假冒產品為何屢禁不絕?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多為洗護和防曬類產品
據統計,上述42批次假冒化妝品,共涉及14家生產企業,既有資生堂、寶潔、歐萊雅等國際知名企業,也有滄州市三慶日用化妝品有限公司、揚州皇軒日化有限公司和揚州韻姿日化有限公司等小微企業。
記者梳理還發現,從品類分布來看,洗護類和防曬類產品是上述42批次假冒化妝品的“重災區”,共有36批次,占比超過八成。在被假冒的產品中,標示為揚州韻姿日化有限公司、揚州市德之馨化妝品廠和揚州市紅星日用品廠等企業生產的洗發、護發和沐浴類產品,共計22批次;標示為株式會社資生堂(以下簡稱資生堂)、歐萊雅(中國)有限公司、玥之秘株式會社等企業生產的防曬乳、防曬噴霧產品,共計14批次。
其中,在仿冒產品當中,批次最多的是安熱沙金燦倍護防曬乳。該產品被消費者簡稱為“小金瓶”。淘寶顯示,該產品連續8年獲中國大陸電商防曬市場排名No.1。
“洗護類和防曬類假冒產品數量較多,從側面反映出這些品類目前在市場中需求量旺盛,消費態勢活躍。”山東省化妝品行業協會秘書長牟云帆指出,但品類并非決定化妝品假冒數量的唯一要素。
“從品牌和產品類型上來看,假冒現象集中在一些市場知名度高、銷量大的品牌,以及一些長期暢銷的單品、“明星單品”及其套裝產品。”廣州環亞化妝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環亞)法務部人員告訴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被抽檢到的假冒洗護類產品多集中在賓館、酒店及洗浴中心等場所,其他類被假冒的產品則多出現在網絡銷售平臺。
低價背后的暴利
“之所以出現假冒產品,主要是不法商家充分利用消費者追求低價的心理,從中牟取暴利。”牟云帆如是指出,“假冒化妝品通常以遠低于正品的價格吸引消費者。”
某化妝品生產企業負責人也告訴記者,據她了解,部分出現在線上銷售渠道的假冒產品,其標價不到正品的一半。
以資生堂旗下的熱門單品“小金瓶”為例,記者看到,在天貓ANESSA安熱沙官方旗艦店中,40ml裝售價為206元。然而,在1688平臺上,一家化妝品OEM代工廠家聲稱其原料和工藝與“小金瓶”相同,其公開報價顯示:5000盒(40ml/盒)訂單中,原料和加工成本為6.5元,外包裝費用也控制在每盒9元以內,合計單瓶成本不足15.5元;如果訂購數達到30000盒,原料成本則降低至4.8元/盒,生產加工費保持不變,外包裝費用也“存在根據供應商調整進一步降低的空間”。同時該廠商還表示,訂購量越大,原料費用還將更為優惠。
北京某化妝品生產企業負責人俞女士指出,對于一款化妝品來說,其售價除了包含包裝、生產成本等外,還有品牌價值等。其中,品牌往往是為產品質量等做背書。而假冒者則是利用正品品牌,在低成本與高售價之間牟取暴利;且由于為了追求利潤,假冒者必然會盡可能降低成本,其安全性很難保證,被抽檢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假冒產品不僅威脅消費者健康,長此以往還會引發品牌聲譽受損、市場秩序混亂等問題。”牟云帆說。
防范“美麗”的陷阱
“化妝品行業已進入強監管時代,合法合規經營已成為行業共識。絕大多數化妝品生產企業,尤其是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都將產品質量擺在首位,并且逐步向國際巨頭看齊,來滿足市場和消費者對高質量化妝品的需求。”業內人士劉遠明表示。
對于假冒化妝品的出現,劉遠明分析認為,在一些批發市場、不正規的線上銷售平臺和某些私域,確實存在一些假冒化妝品流通的現象,但“大多由個別區域的小規模群體所為”。
如何避免消費者落入“美麗”陷阱?這無疑需要監管方、企業和消費者的多方努力。
劉遠明指出,監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化妝品假冒行為的打擊,如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同時加強對線上和線下市場的巡查和產品抽檢頻次;企業需要加大對假冒產品的打擊力度;消費者在購買之前要擦亮眼睛,發現可疑線索及時舉報。
記者也了解到,部分品牌企業打擊假冒產品的技術和方式持續升級。如廣州環亞不斷迭代防偽技術,如在外包裝上印制二維碼、RFID等防偽標簽等;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利用大數據監控電商平臺和社交媒體,以及時發現并下架假冒產品;必要時與執法部門合作,用法律手段維護品牌權益。
牟云帆也建議,消費者應通過官方網站、品牌直營店或授權經銷商等正規渠道購買化妝品,并在購買前仔細查看條形碼等信息以判斷產品真偽,并利用國家藥監局官方信息查詢產品的批文、備案信息及成分列表等詳細信息。
“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某個品牌或產品的價格遠低于市場價,購買時需格外謹慎,以免落入低價假貨的陷阱。”牟云帆強調。(常銳博)
(責任編輯:宋莉)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