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產業應健康發展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近日發文提醒,建議“假全麥面包”要少吃,引起廣泛討論。
相比較白面面包,全麥面包富含膳食纖維和各種微量元素,但真正的全麥面包口感不太令人滿意。有健身、減肥或其他飲食需求的消費者往往既想吃全麥面包,同時又不想犧牲面包香甜松軟的口感。食品加工企業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做出一些名不副實的“概念產品”。有的企業僅僅在小麥粉中加入了少量麥麩,就搖身一變成了全麥面包。由于我國目前尚未有專門的全麥面包標準,對全麥面包中的全麥粉含量(根據原國家糧食局2015年7月發布的《全麥粉》標準,全麥粉是指以整粒小麥為原料,經制粉工藝制成的,且小麥胚乳、胚芽與麩皮的相對比例與天然完整穎果基本一致的小麥全粉)沒有作出具體要求,因此讓很多面包打了“擦邊球”,即便全麥粉含量很低也自稱全麥面包。
給健康食品摻入不健康配料會誤導消費者,“假全麥面包”如果往里面加入白面粉以及氫化油等不健康成分,會影響需控制飲食的部分慢性病人的健康。
其實,不止是全麥面包,很多食品打著健康食物的幌子“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聲稱無添加的酸奶,其實白糖、香精一樣也不少;標榜非油炸的零食其實含油量也不低,不過是將油炸的加工方式換成了烘烤。
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轉變和對健康生活理念的重視,食品行業“概念產品”近年來風生水起,成為眾多商家熱衷追逐的新風口,有機食品、人造食品、兒童食品、調和油等令消費者眼花繚亂。這些產品給人們選購食物帶來了更多可能,推動著食品產業創新發展,但也給食品安全帶來了一定風險隱患。仔細梳理各類“概念食品”,不難發現其中的共同點,即宣揚更加健康、綠色、養生。這些食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改進了原料配料或者生產工藝,但也存在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涉嫌虛假宣傳等問題。部分企業在生產加工成本未發生變化、原料質量并未提升情況下,通過誤導消費者,從而提高產品價格,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針對健康食品產業存在的弊端,一方面監管部門應加強執法力度,依法打擊標簽標識虛假標注等違法違規行為,也可探索相關食品標準的研究和制定,規范健康食品產業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應仔細閱讀食品包裝標簽,看清食品配料表,莫要被“表象”蒙蔽。同時,消費者也要避免過于迷信“健康食品”,豐富健康食物獲取途徑,不必要求進嘴的食物必須都是“純天然”“輕加工”。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我國居民每天攝入谷物類食物250g~400g,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50g~150g。所以,即便是“健康食品”,也應“適可而止”。(記者 靳媛媛)
(責任編輯:齊桂榕)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