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進校歡樂多——2018年消費品質量安全知識“三進”活動側記
圖為活動現場同學們踴躍搶答。記者 劉云濤 攝
“誰知道這些食品中哪一種不健康?”
“怎么做魚更健康、更有營養?是紅燒、清蒸,還是油煎?”
“我知道!我知道!”
“老師叫我!老師叫我!”
問題一出,同學們馬上舉起手臂,雀躍呼喚,積極搶答,氣氛非常熱烈。
看著舉起并搖擺的小手、期盼的目光,講課專家也興致高昂、興奮不已。
這是記者在北京市海淀區東升實驗小學多功能廳看到的一幕。
近日,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主辦、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承辦的2018年消費品質量安全知識“進社區、進校園、進鄉鎮”消費者教育活動在這里舉辦了啟動儀式。來自國家紡織及皮革產品質檢中心、國家家用電器質檢中心、國家食品質檢中心的質檢專家給孩子們講解了玩具、童鞋、童裝、食品等方面的安全知識,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
國家食品質檢中心副主任丁暉帶來一場主題為《少年兒童食品安全與健康知識解讀》的講座,反響尤為熱烈。
“同學們要遠離‘垃圾食品’‘三無食品’和過期食品。”丁暉向同學們展示了“垃圾食品”的圖片,并解釋:“我們平時所說的‘垃圾食品’一般是指高熱量、高鈉、高脂肪、低纖維、低維生素、低礦物質食品,長期食用會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她告訴同學們:“‘三無食品’就是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或生產許可證)以及無生產廠名稱的食品。這些‘三無’產品大多來自生產環境較差的食品加工小作坊,這些小作坊多集中于農村或者城鄉接合部。由于環境限制,多數小作坊沒有專門的生產場所,原料區、加工區和產品區不分,甚至生產與生活居所在一起混用,且缺少防蟲、防塵、防鼠措施,衛生狀況較差。尤其是生產原料把關不嚴,出廠不檢驗,易受到各種污染。長期食用這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三無食品’,會導致食欲下降,甚至厭食、偏食。而長期偏食則會導致營養素攝入不足、免疫力下降,因而影響身體正常發育。”
“過期食品常常會發生霉變、腐敗、變味。所以我們購買食品時要注意查看包裝袋上的信息,包括配料表、營養成分、生產日期等。”丁暉說。
同學們隨著講課的進行不時發出“啊”“太可怕了”“原來是這樣”的感嘆。一位來參加活動的學生家長表示:“很多消費安全知識不光孩子不知道,我們也不太明白,容易被不靠譜的信息誤導。這樣的科普活動應該多多舉辦才好。”
據了解,“三進”消費者教育活動自2015年開始,于每年9~11月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是每年“質量月”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年“三進”消費者教育活動的主題為“培育質量意識、引導安全消費”,形式以安全知識“進校園”為主。
在今年的消費品質量安全知識“三進”活動啟動儀式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黨組成員陳鋼向海淀區東升實驗小學頒授了“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監測點”牌匾。海淀區東升實驗小學的10位教師、學生、家長被聘為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監測員。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駐會副理事長王鐵夫向海淀區東升實驗小學圖書館贈送了質量安全系列宣傳手冊,并向學生代表贈送了學生產品警示知識筆記本。
據悉,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將在近期組織數百家質檢機構,開展質量安全知識“進校園”活動,為廣大青少年兒童普及消費品質量安全知識,增強質量安全意識,培育良好的消費習慣。(記者 劉云濤)
(責任編輯:齊桂榕)
(責任編輯:系統管理員)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