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說過“串腰龍”這種病,它是民間對“帶狀皰疹”這種常見皮膚病的俗稱。帶狀皰疹有多常見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性病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林志淼告訴記者:“帶狀皰疹常見于老年人,一般來說年紀越大,發病率越高。到了70歲以上,每年每100個人里面就會有1個人得帶狀皰疹。因此,公眾對這個病并不陌生。”
1 抵抗力低易發病
“秋冬季節交替,是帶狀皰疹好發的時間;而到了春夏季,發病人數則會有所減少。”林志淼介紹說,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但從感染到發病往往經過很長的時間——多數人是在兒童時期就已經感染上病毒,但一直是隱性感染,臨床沒有任何癥狀,直到年紀大了才出現帶狀皰疹。
隱性感染帶狀皰疹病毒的情況非常多,一般在正常人群中有90%以上的人都感染過這種病毒。感染后,病毒會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內,常見的如三叉神經節、脊髓背根神經節等。對于大多數感染了病毒的人來說,一輩子也不會發病,只有少數一部分人才會變成顯性感染而發病。并且,絕大多數患者一輩子只發病一次,帶狀皰疹很少會反復發作。
林志淼強調,帶狀皰疹發病的主要誘因是免疫力低下。當氣候變冷、老年人抵抗力減低時,或年輕人精神緊張、熬夜或醉酒時,以及疾病或藥物導致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就會乘虛而入,大量復制并沿著神經走形分布。因此,臨床表現出沿著單側軀體或頭面部的神經走形,呈帶狀分布的皮膚簇狀水皰、膿皰,嚴重時還有血皰,往往伴有劇烈的疼痛。
發病中的帶狀皰疹患者具有傳染性,傳染途徑是與患者密切接觸。對大多數體內已經感染病毒的成人來說,沒什么好擔心的。但是,那些還未曾接觸過病毒的人,尤其是還沒打過水痘疫苗的低齡兒童,就有可能被傳染。
首次接觸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后,大部分人是隱性感染。但如果是顯性感染,患者得的不是帶狀皰疹,而是水痘。這是因為帶狀皰疹與水痘是由同一個病原體“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導致的不同階段的感染——水痘是初次接觸病毒時所表現出來的疾病;帶狀皰疹則是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再復發時表現出來的疾病。
“所以在門診,我們就遇到過家中老人得了帶狀皰疹,而家中嬰幼兒又得了水痘的病例。這是因為老人得病后沒有注意隔離,仍然與孩子密切接觸,導致孩子被傳染上水痘。”林志淼介紹說。
2 疼痛危害大于皮疹
林志淼指出,帶狀皰疹的疼痛很劇烈,且持續存在,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特別是睡眠影響極大,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抑郁。而且,疼痛可以在皮膚起水皰之前出現,致使很多患者在皮膚科接受治療前,先跑到神經科、心內科等其他科室就診,延誤了診治。
疼痛出現后,大多數人1周內皮膚開始出現水皰。但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出現水皰和疼痛。有少部分人只表現出神經病理性疼痛,而沒有水皰、紅斑,稱之為頓挫型帶狀皰疹,這給臨床診斷帶來很大的困難。如果患者的抵抗力不是太低、年紀不是很大,水皰也沒有那么厲害,也可以疼痛不明顯,甚至沒有。
“帶狀皰疹的危害不在于皮膚損害,因為水皰可以自愈或治愈,對患者的最大影響是疼痛。”林志淼強調說,疼痛的嚴重程度往往隨年齡增長而加重,比如70歲以上的老人,出現劇烈疼痛的幾率就會達到50%以上,甚至在水皰消失后,疼痛仍然持續存在。嚴重的病理疼痛可以持續超過3個月,稱之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在70歲以上的老人中可達30%~40%,治療起來很棘手。
3 抗病毒治療可縮短療程
林志淼指出,從理論上講,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帶狀皰疹經過2~3周是可以自愈的,實際上也有很多癥狀較輕的患者沒經過治療就好轉了。但是,患者該不該接受抗病毒治療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患者的皮膚損害嚴重,還是應該及早干預,以減少水皰消退后出現后遺神經痛的可能。另外,及時處理水皰,也有助于防止皮損處繼發感染的發生。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抗病毒治療可以有效縮短該病的病程。
阿昔洛韋是抗病毒的經典藥物,是處方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其他抗病毒的藥還包括泛昔洛韋、伐昔洛韋等。通常情況下,這些抗病毒藥物口服即可。除非患者無法正常進食或按時服藥(阿昔洛韋1天需口服5次),或者帶狀皰疹的病情非常嚴重時,才會給予患者抗病毒輸液治療。帶狀皰疹抗病毒治療口服藥療程為7~14天,大部分人用藥10天左右即可;輸液療程為1周。
口服的阿昔洛韋副作用較少,因為其經腎臟排泄,所以腎功能不好的患者要慎用。輸液時要求輸液速度要慢,以防藥物在腎臟形成結晶,影響腎臟功能。
對于疼痛劇烈的患者,林志淼強調,首先應及早進行抗病毒治療;其次給予營養神經的藥物,如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同時還要給予鎮痛治療。
對于較輕的疼痛,可以給予非甾體類消炎藥,使用這類藥物時需要注意患者有沒有消化道疾病,如果有的話就應該謹慎用藥。更常用的止痛藥還有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如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等。這類藥物對于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止痛效果好于非甾體類消炎藥,甚至嗎啡類止痛藥。但因為該類藥也有一定副作用如頭暈、頭痛等,因此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逐步增加使用劑量,以達到滿意的止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