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藥品醫療器械檢驗所人才隊伍建設紀實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習慣將培養人才比作種植樹木,但后者卻又比種樹要復雜得多。作為食品藥品監管技術支撐的食品藥品檢測檢驗機構,優秀的人才是決定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近幾年,武漢藥品醫療器械檢驗所樹立管理和技術是核心競爭力的理念,將人才作為最珍貴的資源,實施大樹進城、多崗位培養鍛煉、分類管理人才,通過引進、培養、激勵、淘汰這四步曲,打造了一支年輕活力、創新實干的人才隊伍,而武漢所也初步獲得了優秀人才成長所帶來紅利,在發展科研、技術創新等方面獲得喜人進展,其經驗值得各地食藥檢機構借鑒學習。
近日,由武漢藥品醫療器械檢驗所(以下簡稱武漢所)承辦的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創新藥物研究高峰論壇在生物醫藥企業聚集的武漢光谷舉辦。參會期間,記者見到了一直為會議忙碌的武漢所藥理室的何雁南博士。她告訴記者,這次學術會議集中了國內外藥物研究領域一流的專家學者,其中包括她未來的老師——美國東北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的終身教授、巴奈特化學與生物分析研究所研究員周朝暉教授。2016年元旦前后,何雁南將被單位派出,赴美學習,投入周的門下,進行生物大分子藥物的研究。
“從事基礎研究和工業技術結合這個環節的橋梁研究,一直是我的夢想,生物藥物也是將來的趨勢,這次機會難得,我非常高興。”何雁南表示。
今年,本著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采取“個人申請、單位推薦”的方式,武漢所推薦包括何燕南在內的兩名高級青年技術人員赴美國東北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深造。而這,僅僅是武漢所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實施“大樹進城”計劃的的一個縮影。
慧眼 擇良木而植
何雁南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師從中國工程院陳煥春院士,曾經在中科院病毒所進行乙肝藥物開發方面的基礎研究。多年來,雖然在高校和研究所這樣的純科研單位從事著基礎研究,但她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我一直對醫用制品質量控制研究具有濃厚的興趣。我不想僅僅停留在基礎階段,也不想讓科研成果停留在發文章上。科研的最終目標是投入使用,如果自己的成果沒有機會轉化應用,內心是失落的。”2011年,她接過武漢所伸出的橄欖枝,一步步接近自己的夢想。
近幾年,武漢所多次赴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著名高校招聘優秀人才,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在職人員攻讀本專業在職研究生,不斷提高學歷層次和知識水平。通過招聘、選拔優秀藥檢人才來所工作,目前,該所博士研究生8人,碩士研究生44人,全所業務崗位上檢驗人員擁有本科以上學歷者占85%以上。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有25人,國家藥典委員1人,享受市政府專項津貼3人,武漢市突出貢獻專家1人,武漢市“213人才”1人,武漢市十百千人才1人,從人才隊伍上保證了武漢所科研能力的提升。
沃土 讓大樹扎根
“進入武漢所后的第一年,我主要是跟老師做最基礎的鍛煉,了解質控理念,它更講規范,講細節,這一段時間為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這里,接觸了毒理、藥理、藥代方面的頂級專家,更好地理解了研發的意義。可以說,這一年的磨煉,讓我對于藥物研發的認識有了很大的飛躍。”何燕南告訴記者,這一段時間的訓練,讓她克服了“水土不服”,很快就進入了角色。
據了解,武漢所對于剛剛進所的人員有一套詳細的崗前培訓計劃,包括崗前理論學習、基礎操作技能培訓、輪崗培訓、崗位技能培訓,特別抽調科室有經驗的老師采取集中授課的方式,使其了解實驗室資質認定、實驗室認可、質量體系文件等基本知識,以便更好地適應工作要求,同時進行嚴格的考核和輪崗制度,做到不走過場將培訓落實到實處。
不僅僅幫助他們適應環境、融入環境,武漢所還給予這些“新樹”豐富的營養和陽光,讓他們快速扎根成長。據了解,武漢所對專業技術人員實施考核獎勵制度,積極營造“以事業留人才,以制度留人才,以感情留人才”的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立足于培養科研人才,助力科研人員的科研立項,制定《武漢藥品醫療器械檢驗所科研管理辦法》及《武漢藥品醫療器械檢驗所人才激勵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作為科研人員的項目啟動資金,為其進一步申報更高級別的科研項目奠定基礎。
2013年,武漢所還召開了首次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對全所在科研方面有突出成績的單位及個人實行表彰,類似的科學獎勵大會每年舉辦一次。武漢所還采取了包括“送出去”(去國家或省級單位)學習,加強科室內部培訓,推行“結對幫帶”,與企業聯合培養等各種方式,幫助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成長。今年上半年,武漢所特別選派有經驗的優秀檢驗人員到啟瑞藥業下廠指導三個月,協助企業解決生產檢驗方面遇到的問題,同時企業委派相關技術人員來所里進行業務培訓。
空間 讓樹木參天
“所領導囑咐我,到那邊該加班加班,該熬夜熬夜。他們要定期對我們考試,檢查我們的學習結果,壓力蠻大。”何雁南告訴記者。無疑,這種源于自身的內在壓力也將或者正在變為專業人才成長的動力。
2013年底,武漢所通過公開競聘,提拔了9個專業技術人員到中層管理崗位,其中包括1名通過公開招聘引進的博士人才。近年來,該所緊緊抓住中層干部隊伍建設這個關鍵,有目的、有意識地讓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在管理崗位上摔打錘煉,為他們“加鋼淬火”,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干。從一線檢驗隊伍中抽調部分人員到業務管理、質量管理等部門擔任科室主任,既做到了強化管理環節,凸顯技術管理部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養出一批既懂檢驗知識,又懂管理技能等專門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搭建事業的舞臺,給予優秀技術人才寬廣的成長空間,武漢所也初步收獲了一些成果。2014年,武漢所副所長吳健鴻博士主持的“武漢市食品、藥品及醫療器械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計劃在市科技局順利立項,另一位博士黃碧海申報的“面向現場的食品藥品快速檢測系統”獲批市科技局“晨光計劃”項目。
吳健鴻介紹,建設“武漢市食品、藥品及醫療器械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的意義在于集食品、藥品及醫療器械質量與安全分析測試技術服務、安全風險預警與控制、創新藥物質量研究于一體,具有開放性、公益性及基礎性的特征。日前,該平臺已承接國家十二五重大新藥創制課題《納米載藥系統與先進給藥技術平臺》的子項目《伊曲康挫納米結晶片非臨床藥代動力學研究》。而“晨光計劃”項目旨在整合現有的藥品鑒別方法,利用目前最新的芯片微加工技術或紙芯片技術,研發面向一線監管現場的快速檢測試紙。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