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泄是生理疾病還是心理疾病?
早泄、陽痿、性滿意……這些曾經讓人難以啟齒的詞語,目前已經成為專家在公眾場合呼吁大家重視的健康問題。請關注——早泄是生理疾病還是心理疾病?
每年的10月28日是男性健康日,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將借此機會舉辦一系列宣教活動,目的是普及正確的男性健康知識,推動和改善中國男性的性健康狀況。
作為亞太地區覆蓋地域最廣的一次性健康研究——2013亞太地區性行為和性滿意度調研報告于日前在京發布。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候任主委姜輝教授指出,在整個亞太地區有32%的男性受到早泄的困擾,嚴重影響性滿意度并且傷害到兩性關系,再加上性健康問題較普遍,因早泄引發的負面影響也愈發嚴重。
誤將早泄和陽痿混淆
盡管性健康問題對于性滿意度、兩性關系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然而更加令人擔憂的是人們對于性健康問題的認知和理解還存在很多誤區,而這些誤區也使得人們在解決早泄等性健康問題的道路上遇到重重阻礙。
姜輝說,國內不少男性性生活中擔心自己沒有讓配偶滿意,其中八成以上的因素與早泄有關。調研結果顯示,中國人相比亞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更加傾向于認為早泄是一種心理問題,有將近一半以上的人誤認為早泄是由于疲勞、壓力、焦慮引起,有超過25%的人認為性健康問題基本上都是同一種病,認為早泄和陽痿是一回事。
“而這些對于性健康問題的認知誤區,是導致男性沒有去醫院尋求診斷治療的最主要因素。”姜輝指出,調研報告顯示,在整個亞太地區導致早泄患者沒有去醫院的最主要因素,55%是缺乏對于疾病知識的理解,而這個比例在中國達到68%。
究竟什么是“早泄”?姜輝表示,對于早泄的定義,學術界還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比較一致的是必須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陰道內射精的時間段;第二,缺乏對射精的控制;第三,無法使性伴侶滿意。
“早泄有心理上的問題,但是比例沒有那么高,更多是神經性的問題,可能也和男性生殖器官的生理構造有關。”姜輝表示,目前人們對勃起功能障礙知曉度較高,而對早泄認識不足,有七成早泄患者沒有就醫。姜輝建議,有擔憂的男性最好到正規醫院就診,不要輕信網絡上的虛假廣告。
同樣,國際性醫學會主席麥克馬洪博士也說,泌尿外科醫生發現,早泄和現在一些前列腺疾病也有一定的聯系。他也提出,醫生不能單純用心理治療的角度來治療早泄疾病。
重視性健康問題
麥克馬洪透露,此次調查在中國選取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11個城市進行了在線調查,有效樣本數為1002,其中男性499,女性503。該調研報告指出,目前在整個亞太地區、在中國的性滿意度狀況令人擔憂,有超過一半的夫妻對于性生活感到不滿意,而這種不滿意并非是由于缺少性生活而造成的。
姜輝解釋說,根據報告的調研結果顯示,在整個亞太地區有85%的男性和63%的女性希望能夠延長每次性生活的時間,“而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中國有96%的女性希望延長每次性生活的時間,這一比例遠遠超過了亞太地區的整體數據。” 姜輝分析說,可能是和中國的女性渴望被更多的關愛,獲得更多的幸福,不愿接受壓抑,不愿意接受被“戲弄”有關。
姜輝指出,通過專業診斷早泄的工具判斷,亞太地區有32%的男性受到早泄困擾,但其中只有7%的男性找專科(男科)醫生就診。這種“高發病、低診斷”現象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眾缺乏對早泄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因為男性的尷尬和害羞。
因此,麥克馬洪和姜輝也再次呼吁大家要“重視性健康問題”。
調研還顯示,在中國將近90%的夫妻或伴侶認為早泄對兩性關系帶來負面影響,有30%男性和40%女性因為早泄而拒絕性生活,有21%男性和22%女性因為早泄而導致感情或婚姻破裂。
姜輝特別指出,早泄雖然不會影響男性的生育功能,但由于早泄引起不理想的性生活,可能會對妻子受孕有負面影響。
相互理解積極面對
早泄是男性的專利,但是卻不是男性想要患的疾病,更不能把早泄的錯誤完全歸結到男性的身上,它雖然影響了兩個愛人之間的完美性愛,但是女性的不理解、兩人的關系長期緊繃也是導致早泄的原因,而且早泄也易引發男性的心理問題。
俗話說理解萬歲,遇到自己的愛人患有早泄,應該及時的幫助他治療,只有這樣才可以恢復性福的愛情。首先,夫妻雙方要正確地學習掌握有關性的知識,了解男女之間性反應的生理性差異,消除誤會,適當掌握性生活中的必要性技巧。其次,處理協調好人際關系、家庭關系及夫妻關系,保持心情舒暢,努力營造好溫馨、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幽靜的性生活環境,每次性生活時不要緊張,焦慮心理會強化心理暗示反而更容易早泄。同時,積極治療可能引起早泄的各種器質性疾病,從根本上避免早泄的發生。偶然出現早泄,女方理應安慰、諒解、關懷男方,溫柔體貼地幫助男方克服恐懼、緊張、內疚心理,切忌埋怨、責怪男方。
“早泄對男性造成的影響是十分大的,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起來。”姜輝再三強調,在生活中發現早泄的疾病,患者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治療。同時,也希望患者的另一半能夠積極配合患者的治療,這樣才能夠讓患者早日康復。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