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的豆腐不敢吃
豆腐是中國人的大眾食品,是營養豐富的美味佳肴。然而,在青海省西寧的市場上,現如今的豆腐實在讓人頭疼----衛生指標和理化指標已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人們不禁要問:西寧市的豆腐,我們還敢吃嗎?
屢創新低的合格率
青海的各級衛生監督部門每年都要對豆腐加工和市場進行數次檢查,同時向社會不斷公布檢查的結果。在去年的檢查中,西寧市的豆腐合格率只有43%,今年情況更糟,在上半年的檢查中,西寧市的豆腐合格率又大幅度下滑,兩次的合格率分別為不足20%和10.5%! 10.5%,在這個100多萬人口的城市里,老百姓竟然天天在吃著如此質量低劣的豆制食品,它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多大的危害?近一兩年,衛生部門、工商部門、技術監督部門等經常查處和取締一些豆腐加工的“黑窩點”,但是,“黑窩點”總是像蒼蠅一樣,今天端掉這一窩,明天又冒出那一窩,制劣者非但沒有被制止住,而且愈演愈烈。據執法人員介紹,這些非法加工所用的原料根本不合格,是喂養牲口用的飼用黃豆,里邊的壞豆、殘豆以及雜質非常多,做出的豆制品質量非常差。
鐘馗為何難捉鬼
什么原因造成目前這么嚴重的豆腐問題,為什么沒有辦法控制局面,為什么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記者最近采訪了有關部門。
據青海省衛生部門提供的情況看,制作豆腐的人員大都是外地來寧的流動打工人員,還有本地的無業人員。因為豆腐的制作工藝比較簡單,投入的資金和人員比較少,所以稍加學習,就可以掌握,賺錢比較容易。這樣,豆腐生產就勢必形成混亂的局面,生產的不規范性 是造成“問題豆腐”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
此外在執法上也有難度,查處豆腐制作的“黑窩點”是一項很復雜的工作,今天查了這個,明天又冒出那個,豆腐制作的地點有些很隱蔽,執法人員有時很難找到。今天查處了,沒收了,明天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再花幾百元錢購買一點小設備,支起了“爐灶”重新生產。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劣質豆腐都有一定的市場。豆腐屬于小生意,到處都可以賣,而西寧市的居民因為經濟條件的限制,對廉價產品比較認可。他們在真假不辨、不管質量的狀態中稀里糊涂地消費,造成了劣質豆腐恣意發展的“土壤”,給從根本上治理和規范豆腐的銷售帶來了難度。
多方努力共盼轉機
怎樣才能遏制西寧“黑豆腐”的蔓延并且從根本上治理,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都有很好的一些建議,而且在近期內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整治行動。據衛生部門的消息表明,今后在西寧市市場銷售豆腐,要逐步實行產品檢測,給合格豆腐“掛牌”,凡是未經衛生部門檢測的產品一律拒絕入市,堅決要把住豆腐的“入關門檻”,逐步消滅不合格產品賴以生存的土壤。
在西寧市交通綜合市場,城西工商部門已經推行了“豆制品交易票”制度,在每一個豆制品銷售攤上增加了“商品來源公示欄”,商家不僅要向消費者公示自己的姓名、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等,還要公示豆制品的生產地址、加工現場照片、生產者姓名、衛生許可證號、營業執照注冊號等,工商部門把這稱為“關口前移、預先防范”。
目前,西寧市人民盼望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豆腐生產,各級工商部門也積極鼓勵大型企業投資正規化、規模化的豆腐生產線,一些商家也開始關注這一產業,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西寧的豆腐生產會出現新的轉機,人民吃上“放心豆腐”的日子將指日可待。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