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員推薦藥有提成 藥店經營管理漏洞不少
消費者張小姐前些日子患感冒,到一藥店買藥,在該藥店銷售人員的“推薦”下連續服用了兩種感冒藥,病非但沒有治好還加重了,最后還得去醫院就醫。張小姐抱怨說:“現在藥店銷售人員的素質越來越差,大多數壓根不懂醫藥知識,推薦的藥多數是有回扣的,這樣真是坑死人了!”
有統計數據顯示,現在藥店銷售人員70%以上沒有經過正規的醫藥知識培訓;而80%以上的購藥者會向藥店銷售人員咨詢,其中大多數最后會采納其意見選藥。由此可見,藥店銷售人員素質直接關系到購藥者最后醫治效果,也直接關系到藥店的經營狀況。
提成遠遠超過底薪
在北京安貞藥店門口,筆者見到一則招聘銷售人員的啟示,上面對所招人員醫藥知識等毫無要求。其薪水結構是“底薪+提成”,幾百元的底薪,很少,提成比例卻還可以。這樣的薪水結構,勢必會造成銷售人員專挑高價藥向消費者推薦,但眾所周知,藥品價格的高低并不代表其使用效果優劣。
筆者以要買感冒藥消費者的身份暗訪了幾家藥店,大多數的藥店銷售人員介紹的藥品都是一些新上市且不太知名的藥品,也有部分藥店銷售人員的介紹含糊其辭,說這個也好,那種也不錯,但當筆者要求其詳細解釋每種藥品的特性時,得到最多的答案卻是“看說明書”。
在走訪了北京廣安門附近幾家藥店后,筆者發現,這些藥店沒有一家的銷售人員是專業人員,也并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最多只是“來的時候藥店給培訓過”,但培訓時間與具體內容其藥店人員自己都“記不大清楚了”。而這幾家藥店由于地理位置臨近廣安門醫院,所以每天都會接待眾多從廣安門醫院就診出來的患者。
由于現在患者普遍存在一種“醫院里開藥比外面貴”的心理,所以更多的患者是拿了醫生的處方到藥店買藥。在藥店買藥的時候,雖然有醫生的處方,但仍會出現很多消費者由于價格等多種原因,最終聽信藥店銷售人員的話,購買了他們推薦的同種類但價格更便宜的藥品,這“便宜”中所藏的玄機,怕就不是消費者們所能真實了解到的了。
筆者調查了解到,一般藥店銷售人員的收入、提成及廠家返點所得遠遠超過其底薪,比例大概在2:1,或者更高。我認識一位在藥店做銷售員的21歲小姑娘,每個月底薪只有300元,卻可以用高級的化妝品,買得起價格不菲的衣服……這樣一個例子,就可以直觀地反映出時下大多數藥店銷售人員隱形收入的狀況了。
坐診醫師薦藥有“獎”
現在不少藥店,特別是那些知名的大藥店內不同程度地設有“坐堂專家”,給上門買藥的消費者們建議,某些還提供免費診斷。這些專家們幾乎都是大醫院退下來的高級醫師,或者是從事醫療工作多年的職業大夫,消費者們大多對這些專家很信任,也更傾向于聽從這些專家們的意見購買藥品。但是專家的建議,就未必都是從病情出發。
原北京某大醫院主治醫師,現退休被一大藥店聘為坐診專家的張大夫私下說,自從非處方藥品開架銷售后,一些生產廠家的日子開始不好過。“這些醫藥廠商在其藥品進藥店的時候,都會私下與負責銷售該藥品柜臺的銷售人員‘打招呼’,因為他們很清楚銷售人員推薦的作用。”也就是說,一般來講,每銷售一盒這些廠商的藥,銷售人員都會在月底得到一定比例的“返點”。那么,當消費者購買同類藥品時,銷售人員自然就傾向于這些有“好處”的品種。
張大夫直言不諱地說,她推薦一盒售價25元的藥,可以得到回扣2.8元,藥店銷售人員可以得到1.6元,而負責開票的人員可以得到0.8元。“如果不給收款人員錢,他們賣出去的藥不好往回收錢啊。”可見廠商還是考慮得很“周到”,連最后的回款關節都已經買通了。
“在藥店做咨詢,憑的全是自己的良心,如果想多賺錢,當然就要多推薦那些‘廠家藥’。”張大夫說,她很多時候都不忍心向消費者推薦那些價格高但是效果不是很好的藥,所以收入也一直不理想。而更多的坐堂專家,在“藥都治病”的心理下,不斷地幫廠家賣藥給消費者,自己也從中賺了不少。在銷售旺季,這些專家們每個月的提成收入,都有上千元,甚至幾千元。
買處方藥不要處方
目前北京很多藥店仍然存在藥品混置、購買處方藥不需要處方等現象。在馬甸附近一家連鎖藥店內,當筆者要購買抗生素和曲美等處方藥時,銷售人員并沒有要求出示醫生處方,另一位消費者更是毫無困難地買走了一整盒處方減肥藥,而這還是在大型連鎖藥店。
據了解,目前很多藥店都通過了GSP認證,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連鎖藥店,那么為什么還會出現如此多的管理問題呢?一位藥店的經理道出了天機,大型連鎖藥店能夠真正實施比較完善的藥品分類管理的只有少數的直營分店,加盟藥店相對要松散得多。據他介紹,在申報認證時,大型連鎖藥店只是申報部分藥店,而這部分藥店僅是整個分店總數的很小部分,由于通過認證是以整個連鎖公司的名義,所以大部分加盟分店都會跟著沾光,但具體到經營管理上就另當別論了。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