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飆升考問啤酒企業預警機制
繼2002年全球性大麥漲價后,猴年伊始,大米、麥芽、煤炭、包裝物等價格突然一路狂飆,令啤酒企業措手不及。與去年同期相比,啤酒原料大米漲幅50%,麥芽漲幅15%~20%,煤漲幅30%,包裝物漲幅20%,運輸物流成本也大幅提高。據統計,受其影響,估計每噸啤酒的成本價格將增加60元,如果年產量在20萬噸以上,則成本就會增加1000萬元,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從國際市場看,歐盟2003~2004年度大麥產量同比下降15%~20%,我國啤麥的主要進口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出現惡劣干旱氣候,加劇了啤麥供應的緊張程度。從國內市場看,國內主要產區2004年啤麥產量預計總量在100萬~110萬噸,同比將下降11%,而同期國內啤麥需求總量在290萬噸左右,因此直接進口需求應在180萬~190萬噸之間,缺口很大。據福建省一家大型啤酒廠介紹,目前該廠麥芽的最大存貯量只有3個月,而一些中小企業的存儲量只夠1~2個月。進入5月之后,便是啤酒產銷的高峰,倉庫必然要虧空,“糧荒”必然要出現。加之大米、電價、運費等價格也一路上揚,將導致啤酒成本一路飆升。
去年,非典、禽流感令許多企業措手不及。這次大米、麥芽等原料突漲,同2002年全球性大麥減產造成“斷奶”一樣,給啤酒企業當頭一棒。現在我國啤酒企業普遍缺少風險意識,沒有相應風險預警機制,匱乏應對突發事件、危難事件的能力,存在著購買一批算一批,生產完一茬是一茬,臨時抱佛腳的粗放性經營現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十分被動、不利的局面。因此如何強化優化啤酒企業的應對機制?應急應難之措又在哪里牽成為啤酒企業現階段最為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
必須完善風險預警機制
預警機制由意識、制度和機構三部分組成。啤酒企業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加緊籌建重在“預警、處警”的責任部門,如信息部、情報部、公關部乃至危機管理小組,隨時洞察市場動態,及時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有急必察,有難必報,有警必處,處而必勝”,知己知彼,把一切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企業應把預警期提前拉長3~5年,才能最終有備無患。
加強原材料儲備制度
完善經營風險預警機制的下一個步驟就是加強原材料儲備。我國啤酒企業原材料、燃料儲備期一般僅有3~5個月,中小企業更短,而像百威這種跨國企業其儲備期均在15個月以上,這使他們在面對原料、燃料“斷奶”、漲價等突發情況往往能從容不迫、游刃有余。我國啤企原料儲備薄弱除跟意識不足有關外,還跟倉儲、運輸、物流等設施落后有關系。因此拉長原料儲備期,提高原料儲備量,改進物流配套設施,就顯得愈發重要。
加快發展優良大麥產區
加入世貿組織后,面對國際市場變化多端的競爭態勢,我國要加緊發展我們自己的大麥產業。目前我國大麥產區不少,但從產量、質量、穩定性上卻難以與國外大麥一爭高下。關鍵還是產業化、集約化經營水平不夠。相當一部分地區還在以收公糧的性質收大麥,這就很難保證大麥的質量,也很難給啤酒生產廠家提供符合標準的原料。因此加快培育我國優良大麥產區,提高大麥生產經營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水平,才能大大增強我國啤酒業救難抗災的防范能力,增強在國際啤酒業的競爭力。
多元化經營分散風險
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風險很大,但如果把雞蛋分放在不同個籃子里,那風險將大大降低。這對大型企業尤其如此。別看大型企業如龐然大物一般,但也因其大而相當脆弱。因此面對諸多急劇變化的不良及不確定因素,啤酒企業適時實行多元化經營以分散經營風險是有必要的。比如燕京正努力調整產品結構,整合品牌優勢資源,目前已從利潤率較低的單一啤酒產業,發展到飲料、生物食品、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進一步提高了燕京的市場競爭力。
調整結構發展高檔產品
這次國產高檔啤酒和洋啤為什么面對原料的突漲大漲,能按兵不動,而一些中小啤企卻茫然失措?就因為高檔啤酒的高價厚利足以使他們過得很好。目前我國多數啤企高檔酒所占比例不足20%,易受諸如漲價之類的風吹草動而風聲鶴唳。因此加快調整優化啤酒產品結構,把高檔酒產銷比例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是應對漲價的良策。當然對于成本上漲,加強管理、壓縮成本,抵消原料價格上漲造成的負擔,提升企業技術含量,創立品牌優勢,對中小企業而言,走兼并聯合之路,也是不錯的應對之策。
但愿通過此次成本飆漲,我國啤酒企業能進一步長大成熟。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