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報 記者 葉陽歡 報道 7月16日,吉林省食品藥品監管局以網絡直播的方式,拉開了該省“2018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的序幕。活動中,該局對吉林省保障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及突出成果進行了介紹,并闡述辨別和破解食品謠言的方法,現場答疑網友疑惑。

“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保障食品安全不是監管部門的‘獨角戲’,而是全社會共同的‘集體舞’。”吉林省食藥安辦副主任、食藥監局副局長閆海江表示,今年以來,吉林省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白酒等7類重點食品綜合治理,不斷強化對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組織校園及周邊“五毛食品”專項整治,聯合開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專項整治;啟動餐飲業質量安全水平提升工程,餐飲服務單位量化分級管理率達82%;推廣應用“餐飲服務智慧監管平臺”,網上辦理的餐飲服務許可數12萬戶;規范第三方訂餐平臺,依法依規強化網絡餐飲監管。在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行動中,追查各類案件線索近1000余條,破獲危害食品安全案件97起,端掉“黑窩點”56個,打掉犯罪團伙37個,打處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人員350余人;各級食藥監管部門今年上半年查處食品安全案件1658件,有效防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促進了全省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并保持向好發展。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食品安全國家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胡穎廉表示,政府監管不能替代市場,而是應該將治理權歸還給市場和社會,治理思路要以企業自律、行業監督、行政監管、媒體監督、司法裁判為主,建立信息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現代食品安全治理體系。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建議,“看到一個報道,不要過于焦慮恐慌,不妨耐心等待專業人士的權威解讀,看看究竟是被驗證,還是反轉辟謠。”
據悉,宣傳周期間,由吉林省政府食品藥品安全辦牽頭,衛計委、水利廳、糧食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等部門將輪流舉辦主題日宣傳活動,通過在線訪談、政策解讀、法規宣講、知識普及、咨詢服務、成果展示、發放資料、業務培訓、典型推介、媒體采訪等多種形式,宣傳食品安全科普知識,開展針對食品從業人員、監管隊伍的培訓指導和解疑釋惑,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誠信守法經營意識和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社會公眾預防應對食品安全風險的能力和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的執法能力,引導各界增強社會監督意識,營造濃厚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