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務院食安辦要求,重點匯報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在市場監管體制改革上先行先試,夯實食品安全基層基礎
在制度保障方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要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于2017年1月20日制定頒布“史上最嚴”的《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以法律、法規為法制保障,制定了《上海市食品藥品安全“十三五”規劃》《上海市建設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行動方案》,印發了《關于落實黨政同責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明確了上海市場監管體制下食品安全工作的目標、方向和要求,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制。在機構改革方面,2014—2015年,上海完成了全市16個區的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建立形成“綜合協調+專業監管+基層綜合執法”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2017年又成立了中共上海市市場監管工作委員會,進一步加強黨對市場監管工作的領導。在隊伍建設方面,探索實施行政執法類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加強職業化、專業化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制定發布《市場監督管理所通用管理規范》等地方標準。
第二,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真抓實干,促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簡政放權為市場松綁。以包容審慎的態度面對食品新業態、新模式,鼓勵支持創新突破,培育發展新動能。通過制度創新,推動星巴克國內第一家以開放式生產模式經營的咖啡烘焙工坊在上海成功落地,并制定出臺《上海市焙炒咖啡開放式生產許可審查細則》的規范性文件,讓類似業態在上海的審批和監管都有了許可審查依據。二是從嚴監管筑牢安全底線。推進食品企業風險分級管理,建立集約化事中事后綜合監管平臺,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推動政企合作形成監管合力,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實現與“餓了么”“美團點評”等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的數據對接與共享。三是優化服務提升政府效能。上海全面推進“一網通辦” 加快建設智慧政府,在前端整合建立“一網通辦”總門戶,推動減環節、減證明、減時間、減跑路的同時,突出發揮后端信用管理、事中事后監管等平臺的支撐作用,從而將“管”更好地與“放”和“服”緊密結合起來。
第三,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持續用力,實施食品安全精細化管理
上海舉全市之力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設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著力圍繞“點、線、面”推動三項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取得實效,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在“點”上,聚焦“地溝油”綜合治理。去年10月底開始試點,成功打通了“地溝油”資源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截至7月8日,全市已有11個區33座中石化加油站向社會開放供應“地溝油”制生物柴油,社會反響良好,有力推動了上海“地溝油”收、運、處、調、用閉環管理和全部消納,有效控制“地溝油”回流餐桌。在“線”上,著力打造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鏈條。在2015年制定頒布《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辦法》基礎上,加快建立完善全市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目前全市已有4萬余家企業接入平臺,累計可查詢追溯數據約10億條,覆蓋9大類20項重點品種。在“面”上,全面推進無證無照食品經營治理。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與屬地管理責任,堅持疏堵結合、以疏為主,同步優化商業布局、探索建立常態長效機制。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排查的1.75萬戶無證無照食品經營戶,治理率已超過95%,可實現今年內全市無證無照食品經營基本消除的目標。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許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