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技如何有效創新?專家為你解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攀升, 2018年,我國科技創新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人力資本和科技研發投入的絕對值排名全球第二,我國的專利申請、科技出版物以及科技工作者和研發人員的數量都居世界前列。
專家認為,我國科技創新雖然成績顯著,但也面臨嚴峻的挑戰。第一,有效專利數量少,我國維持10年以上有效時間的專利數量只占5%,而國際平均值為25%。此外,國內有效專利是3萬件,而外國在華的有效專利是10萬件。第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0%,而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可以達到40%。第三,在產品創新方面,我國雖然創新產品數量多,但存活周期短于18個月的占70%,即使存活下來的創新產品也盈利困難,新品效益較低。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副院長朱風濤認為,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實現有效創新需要科技界與產業界共同努力。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要提高創新的供給能力,夯實基礎性研究和技術研究的基礎。僅有實驗室的創新還不夠,必須通過中試和生產實踐的檢驗。"任何一項技術運用到生產以前必須經過放大實驗,不經過放大實驗就直接投入到生產中,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創新必須要有企業家和戰略投資家的參與,否則創新落不到實處,就是無效創新。"朱風濤說。
此外,還要加強創新鏈的建設。創新鏈是指創新要形成鏈條。科技創新必須是系統工程,圍繞關鍵節點、解決關鍵問題是科研的重大思路,全面推進技術創新,解決技術的一條龍問題,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歷俊表示,產品創新需要經過洞察市場需求、基礎研究、產品研發、原型擴大測試、商業化生產幾大主要步驟。他認為,在整個產品創新的過程中,邏輯和思路決定能否生產出好的產品,而一個好的產品必定有非常扎實的科研基礎和相關數據做支撐。
科技創新要跟上企業升級的步伐,關鍵是科研機構要有企業化思維,如此才能與企業同頻共振。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院長蔡木易認為,很多食品企業在探索企業升級之路時,都有需要科研機構協同解決的課題。中小型企業缺乏科研技術平臺,缺乏技術支撐,如果研究機構能夠轉化為企業研發中心,為中小型企業配備科研團隊,利用齊全、專業的設備做好服務,不失為互利雙贏之舉。(郭婷)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