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終專稿(13)
湖北省襄陽市廣泛開展“食品安全進校園”活動。圖為襄陽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工作人員正在某小學宣講食品安全知識。 李楠 攝
2014年11月,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治理“餐桌污染”廈門現場會上,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宣布啟動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活動,國務院食安委選取了河北、山東、湖北、陜西作為首批試點省份。2015年10月19日~20日,國務院食安委在山東省威海市召開全國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以下簡稱“雙創”)試點工作現場會,會議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策部署,總結推廣山東等地試點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成熟經驗,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把好從農田到餐桌每一道防線,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目前,試點范圍繼續擴大,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吉林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湖南省、廣東省、四川省已納入第二批試點省份。
依法“雙創”:工作有章可循
“雙創”作為現階段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和推進各地食品安全工作持續深化的有效載體,以創建試點的方式探索食品安全工作的路徑和方法,對加強和完善新時期食品安全工作尤其是監管機制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各試點地區對創建工作做出系統的安排和部署,不但制定了詳細制度,而且提出明確的要求和措施,公布了檢查驗收的標準和方案等,推進了監管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湖北省武漢市出臺了我國首部“大城管”法規《武漢市城市綜合管理條例》,將小餐飲、小作坊等監管納入第三方考核,食品安全在“大城管”百分制考核中占8分;出臺《武漢市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對餐廚廢棄物統一收運處理;修訂完善了《武漢市食品藥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42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點和由144位專家組成的食品安全專家庫;出臺了《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部分領域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通知》等指導性文件,強推創建。
山東省煙臺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了《煙臺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開具企業無違法違規證明工作規范》、《關于全市食品生產企業食品安全信用分級分類監管的意見》,組織開展了食品流通單位信用等級評定培訓工作,擬定了餐飲服務單位食品安全“責任清單”和“禁止清單”。目前,煙臺全市已有2370家餐飲服務單位被評定為A級。
天津市食品安全城市創建試點工作方案中規定,市、區兩級政府將食品安全納入政府領導班子綜合目標考核,實行績效考核;制定出臺監管規范,確保小作坊、小攤販的生產經營及監管有章可循;把好食品安全源頭關,規范管理城市大型農貿市場、食品批發市場等集中交易市場,畜禽屠宰管理規范,及時取締私屠濫宰行為,使城市食品安全源頭得到有效治理;行政區域內所有餐飲服務單位全部實行量化分級管理,公示率達100%;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根據各環節記錄準確追溯到生產源頭;轄區內各類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食品安全信用狀況全面納入社會誠信范圍,使食品安全失信行為在金融、土地、許可等各領域得到聯合懲戒。
創新“雙創”:解決“疑難雜癥”
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是創建活動的目標和主旨所在。如何在創建活動中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壓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方法等,既是創建活動必須承載的任務,又是確保食品安全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讓食品以“身份證”的形式形成可靠的質量控制和信息追溯鏈條,這是山東省濰坊市積極創新業態管控的一項措施。在食品生產環節,逐步推行二維追溯碼;在食品經營領域,將食品供貨商檔案與食品經營“一票通”合為一體,創新推行了“一本通”,實行準出準入、快檢把關,建立流通環節食品安全源頭可溯、安全可控、去向可查的長效機制;在餐飲消費環節,落實了餐飲工具色標管理、供貨檔案管理和食品安全保證公示“三統一”,進一步規范了餐飲食品安全監管。
湖北省宜昌市把食品安全納入網格化管理,主動融入全市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全市共劃分324個食品藥品監管網格,對接10148個(村)社區網格及網格員,構筑起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到人的食品安全監管網絡,監管觸角遍布轄區每個角落,實現了力量倍增放大,確保食品安全問題快速發現、精準定責、及時處置、有效監管。同時,通過統籌各部門經營主體信息資源,建立基礎信息數據庫,統一受理食品安全投訴舉報和工作信息,準確界定任務歸屬,協調部門處置,做到任一指令都符合部門職責和工作實際,任一指令都確保有部門牽頭,有人落實。
食品“四小”亂象是所有城市的“頑疾”,也是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大難題。按照“疏堵結合”原則,楊凌區兩級政府投資3000多萬元,新建3個專業市場,改造建成5個便民市場,對小餐飲、流動攤販劃行歸市,強化監管。同時,結合群眾需求,在流動攤販相對集中的地點,由政府投資購置120輛小型餐車,免費交給經營戶使用,實行統一路段、統一地點、統一車輛、統一時間、統一服裝、統一標示的“六統一”管理措施。逐個攤點登記備案,加賦二維碼,為流動攤販上了“電子戶口”,確保問題食品可追溯,倒逼經營戶落實主體責任。
山東省濟南市創新監管思路,著重開發了針對小作坊、小食品店、小攤販、小
餐飲店“四小”單位的移動執法APP。據了解,濟南市開發的移動執法APP共有5大功能,一是可以標注地理位置,采集數據,形成網絡地圖;二是可以拍照生成頭像,便于確認身份;三是實現移動監管,現場檢查結果實時上傳;四是綜合查詢,分析問題導向;五是可以連接WIFI打印機,即時生成書面記錄。目前,該移動執法APP已對全市96%的“四小”單位實施了監管。
扎實“雙創”:向管理要效果
各地扎實開展“雙創”工作,并不斷夯實創建的內容和內涵,有效鞏固了創建活動成果。
治標治本從源頭始,湖北省襄陽市以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程,著力打造全國綠色安全食品生產示范區,襄陽“中國有機谷”上升為省級戰略,全市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達259.4萬畝,有機、綠色、無公害標識農產品達313個;以建設全國肉菜流通追溯體系試點城市為抓手,實施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工程,實現了肉菜各流通環節信息全程可追溯;以防止餐廚廢棄物回流餐桌為重點,實施餐廚廢棄物集中收集、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等工程,日處理能力150噸的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項目建成并運行,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山東省青島市抓流通、逼生產、控餐飲,確保各環節的緊密銜接,重點通過抓四項制度,實施駐場監管,在三大批發市場設立監管所的基礎上,又在28家批發市場、132家農貿市場設立駐場監管員,實施專人駐場式監管;建立市場質量保證金制度,解決市場主辦者只重經濟效益而忽視食品安全的問題。目前全市79個市場上交質量保證金共1436萬元;實施嚴格的退市制度,已對50多家食品經營業戶實施了退市;嚴格落實食品檢驗檢測和銷毀制度,已檢出并銷毀不合格農產品120余噸。
檢驗檢測是食品安全監管的基本手段,福建省廈門市在整合檢測資源基礎上,著力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機構建設。按照4份/千人的比例,針對消費者關注的食品安全重點問題,增加檢驗檢測的批次。同時,食品藥品監管、農業、公安、衛計、畜牧部門聯動,按照“督查經常化、問題清單化”的要求,嚴格依法監管,重典治亂,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下猛藥、零容忍”,重拳打擊違法犯罪行為。2015年,廈門市共查處食品違法犯案件1484起,查辦刑事案件27起,刑事拘留38人,追究刑事責任16人。
按照“西部領先、全省一流”的建設目標,陜西省寶雞市強化技術支撐,扎實整合檢驗檢測資源,目前已建成1個市級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11個縣(區)檢驗中心,鎮(街)監管所全面開展食品快速檢測,形成了三級互補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2015年,寶雞市局以問題為導向,開展覆蓋全市地域、企業和主要食品品種的市級抽檢5870批次、縣級抽檢8000多批次。
評論:把群眾的“獲得感”作為檢驗標準
何偉
通過創建食品安全城市活動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是創建活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創建活動開展的成效如何,上級考評當然是衡量標準之一,但創建城市群眾對本地食品安全的總體感受才是檢驗創建活動成效的最重要標準。
近年來,圍繞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食品安全監管的要求,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的整體形勢和發展趨勢呈明顯好轉和向上的態勢。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和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讓群眾對食品安全仍然有諸多的擔心和憂慮。
其實,一地的食品安全狀況究竟如何,群眾最有發言權。如果群眾對本地的食品安全總體滿意和基本滿意,就是對當地的食品安全工作最好、最客觀的評價。因此,群眾對食品安全的“獲得感”應該是食品安全城市創建活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
食品安全的“獲得感”首先是一種感受,其次是享有食品安全的權益。群眾食品安全的“獲得感”是對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的總體認知和實踐體驗,必須以食品安全總體水平的提升為前提。因此,開展創建活動應當以公眾飲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要系統宣傳創建活動的主要目標、開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等,使社會各界知曉創建活動采取的主要措施、推進力度和各階段成果,彰顯監管部門通過創建活動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決心和行動,提高群眾對食品安全監管持續深化和大力整治的感知和認可;另一方面,要通過依法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解決好群眾關心的食品安全熱點和難點問題,讓群眾在實際生活中切實體驗到食品市場的規范和有序,增強群眾食品消費的滿意度和安全感,提振群眾食品消費的信心。
食品安全的滿意率是創建活動考評的主要指標之一,也是最客觀反映創建城市食品安全水平的主要指數。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群眾食品安全的“獲得感”是創建活動成功與否的前提,更是實現創建活動目標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