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救命藥應納入國家醫藥儲備
據報道,本是一盒僅售7.8元的普通藥,在醫院里時常難覓蹤影,黑市上卻賣到數千元。關鍵時刻一些能救命的廉價好用藥在現實中卻成為“孤藥”。廉價救命藥緣何“一藥難求”?業內人士指出,在藥品價格管制的情況下,藥廠生產這類藥物長期虧本或者至少不賺錢。有醫師認為,放開對藥物的價格和分配管制,讓企業自主定價,有自由市場競爭,藥品最終將處于一個合理的價格水平而且不至于長期短缺。
今年6月1日起,國家發改委會同多部門發布的《關于印發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意見的通知》已取消藥品的生產定價和零售價,但很多廉價救命藥卻依然難覓蹤影,反倒是其他常用藥,趁機漲價的不少。這本身就說明,放開對藥物的價格管制,讓企業自主定價,并不能完全解決廉價救命藥的供應問題。雖然廉價救命藥為某些患者所急需,但整體的需求量并不大,加上很多原本生產這些藥的藥廠大多已經將生產線轉產或停產,要重開的話還需要一定的投入,藥價即使翻個幾倍,廠家也未必能賺錢。所以,即使藥品取消限價后,藥廠生產廉價救命藥的積極性還是不高。而藥品需求量低、利潤薄,也讓醫院和藥店不愿進貨。即使還有廠家在生產,患者要買到廉價救命藥也頗費周折。
在我國計劃經濟年代,之所以沒發生廉價救命藥短缺的問題,主要是當時藥廠根據國家指令性計劃生產,很少考慮利潤問題,就算藥品賠錢也會維持生產線。可現在是市場經濟,即使是國有藥廠也有業績考核,不賺錢甚至很可能會賠錢的廉價救命藥就成了率先停產的目標。因為成本問題,導致救命藥緊缺甚至基本從市場上消失的例子也不只發生在中國。像抗蛇毒血清,不只國內存在短缺,連國際范圍內都出現了因生產商停產導致貨源告罄的現象。可見,光靠市場調節根本無法解決廉價救命藥的供應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進行直接干預,防止更多患者因救命藥短缺而危及生命。
雖然目前中央和地方都有醫藥儲備,但根據《國家醫藥儲備管理辦法》,儲備的都是災情、疫情、突發事故、地方常見病防治和戰略儲備所需的藥品及醫療器械。而廉價救命藥主要是常用藥和治療特殊病的藥品,并不在國家醫藥儲備范圍內,所以經常出現全國性斷貨的現象,導致患者只能高價購買昂貴的進口替代藥物。所以,有必要修改完善《國家醫藥儲備管理辦法》,將那些小眾化的廉價救命藥和經常供應緊張的常用藥也納入國家醫藥儲備范圍,通過政府補貼的形式,維持相關藥品的正常生產和日常儲備。
此外,國有或國有控股的大中型醫藥企業,也應負起社會責任,為國家分憂、為百姓解難,主動承擔起廉價救命藥的生產任務,保障市場供應。而各級國資委對國有或國有控股藥企的考核,也不能光看業績,應該加入社會責任項目考核。畢竟,要求私企主動放棄利潤,賠錢生產救命藥,實在有點強人所難。這樣的社會責任和公益行為,國企責無旁貸。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