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性切除勿盲目效仿
繼2013年進行雙側乳腺的預防性切除,引發全球對于乳腺癌的關注和討論后,3月24日,美國好萊塢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再次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她宣布:由于擔心罹患卵巢癌,她已完成雙側卵巢及輸卵管的預防性切除,由此引發社會各界的二度熱議。
眾所周知,朱莉兩番“勇敢”的舉動,幕后的推手是她所攜帶的BRCA1基因突變。據悉,朱莉的家族中共有3位女性親屬因此死于癌癥,其中她的母親就曾患有乳腺癌,并最終被卵巢癌奪去了生命,而朱莉本人經檢測正是BRCA1基因突變的攜帶者。朱莉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表示,其患卵巢癌的風險達到50%,患乳腺癌的風險高達87%。
那么,人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如果存在BRCA1突變,就一定會得乳腺癌或卵巢癌嗎?醫學界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攜帶該基因只是一個危險信號,不一定會罹患腫瘤,不攜帶該基因也有可能被腫瘤“擊中”。癌癥的發生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等的共同作用使然,基因突變與患癌并非一定畫上等號。連朱莉本人也表示:“(攜帶這種基因)的婦女罹患癌癥的風險有個體差異,并不相同。”
從這個角度來講,對于存在BRCA1突變的女性是否一定要進行預防性切除就有了爭議。手術的益處一目了然,即能大幅降低癌癥發生的風險。數據顯示,對于中高度風險的BRCA1基因突變女性,雙側乳腺預防性切除,可降低乳腺癌的發病風險達90%以上;雙側卵巢及輸卵管的預防性切除,可降低卵巢癌和輸卵管癌的發病風險達80%以上。
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雙刃劍”效應,其弊端也不容小視。目前,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推薦的預防性雙側卵巢、輸卵管切除的年齡是35~40歲,同時也要考慮到患者的生育要求和家族中其他患者的發病年齡。在35~40歲這個年齡段,即便大部分女性已無生育要求,但不可回避的是,此時的卵巢仍具有激素分泌功能,絕大多數患者在術后會出現嚴重的更年期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雖然采取外源性補充激素的方法可以彌補,但其在安全性方面仍缺乏臨床研究證據,反而有可能會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致癌風險。朱莉在手術日記中也寫道:“手術沒有乳腺切除術那么復雜,但影響更為嚴重,它會讓女性進入更年期,所以我要從身體上和情感上都做好準備。”
而更加殘酷的事實是,即使接受了乳腺和卵巢、輸卵管的預防性切除手術,也并不能100%確保預防生殖系統腫瘤以及特殊類型卵巢癌的發生,因為少量殘存的乳腺組織和腹膜等發病風險較低的器官組織也可能成為日后腫瘤滋生的溫床。與此同時,患者還需要考慮的是,能否承受手術的痛苦和風險,負擔手術帶來的經濟壓力。比如朱莉兩次手術強大的人力、物力支撐,就是普通百姓難以承受的。
因此,我們在理解朱莉未雨綢繆的同時,并不倡導公眾盲目效仿。從這一事件中,我們更能汲取的是,如何提高卵巢癌的防治意識和個體化治療意識,這些觀點應再次得到強化。
當前,卵巢癌的發病率位于婦科腫瘤的第3位,死亡率卻位居婦科腫瘤之首。由于沒有確切的一級預防手段,其防治仍是世界難題。因此,早診早治就顯得至關重要。婦科腫瘤專家認為,尤其對檢測存在BRCA1突變的女性,應早期密切進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篩查。就乳腺癌來說,自18歲開始每月行乳腺觸診自檢;自25歲開始每6個月就醫行乳腺檢查;自25歲開始每年行乳腺鉬靶和核磁共振檢查。但由于卵巢深處盆腔,早期的卵巢癌沒有明顯癥狀,篩查相對困難,目前建議自30歲開始,每6個月行經陰道彩超和腫瘤標記物CA125的檢測。一旦發現問題,由專科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權衡利弊,給予個體化建議。如果患者有遺傳性家族史,同時攜帶BRCA1基因突變,其罹患腫瘤的風險也較高,已經生育或在40歲以后,可以考慮進行預防性切除。而此時,患者需要深刻了解手術的裨益,加以權衡。朱莉本人也坦言:“任何健康問題都不止一種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你了解這些方法,選擇對你個人最有效的。”
伴隨醫學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對癌癥的防治也在不斷深入,雖然“時至今日,癌癥這個字眼依然讓人心生恐懼,催生無力”,但可喜的是,我們已經走在積極預防、主動抗擊的道路上。正如朱莉所言:“生命總是伴隨無數挑戰,惟有那些我們可以承擔和掌控的挑戰,才不會讓我們心生恐懼。”相信終有一天,不必承受手術切除的種種痛苦和風險,我們也能“防患于未然”。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