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治療要止痛,也要保護關節
每年的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關節炎共有100多種類型,而骨關節炎(OA)是其中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之一。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該病的發生與衰老、肥胖、炎癥、創傷、關節過度使用、代謝障礙及遺傳等因素有關。
患者多,治療誤區也多
骨關節炎在中年以后多發,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在40歲人群的患病率為10%~17%,60歲以上為50%,而在75歲以上人群則高達80%。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賈園告訴記者,OA患者在風濕免疫科和骨科門診都非常多見,盡管其患病人群遠比類風濕關節炎要大的多,但公眾對該病的治療卻存在不少認識誤區。
誤區一:得了骨關節炎是缺乏鍛煉。
有些人認為OA是缺乏鍛煉所致,所以有些人得病后還專門去爬山,覺得多鍛煉關節就會好了。其實,這種不科學的鍛煉,越練越磨損關節。而且如果在短時間內鍛煉過度,還會導致急性炎癥的發生。
誤區二:骨關節炎關節會紅腫。
與類風濕關節炎不同,OA在整個病程中,其炎癥表現并不是持續存在的。一般情況下,OA是干性關節炎,較少有關節腔內積液。只有在急性炎癥階段時,關節才會出現紅腫,關節腔內出現積液,類似類風濕關節炎的表現。
誤區三:用上藥就萬事大吉。
賈園指出,其實在早期,OA的非藥物治療跟藥物治療一樣重要,第二步才是藥物治療,到晚期還有手術治療。無論吃什么藥,患者如果不注意保護關節,合理鍛煉,治療效果都不會滿意,甚至還會導致病情發展得更快。
誤區四:只止痛,不改善病情。
賈園指出,雖然OA不像類風濕關節炎那樣強調必須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但臨床上對緩解OA病情的藥物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同時,應避免長期依賴非甾體抗炎藥“止痛治療”,畢竟這一類藥長期服用還是有胃腸道、心血管和腎臟3方面的副作用。
治療藥物分全身與局部
1.對癥治療
賈園介紹說,對癥治療即止痛治療,這一大類常用藥對OA患者是一線藥。全身用藥主要分兩類。
一類是單純止痛或鎮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阿片類藥物等;另一類是止痛抗炎藥,即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如雙氯酚酸、布洛芬等。后一類藥除了止痛外,還具有抗炎的作用,因此臨床使用更多。但是,由于長期服用NSAIDs所帶來的潛在風險,賈園強調這類藥物應“小劑量、短期”應用。
2.對因治療
此類藥物一般起效較慢,需治療數周才見效,故亦稱骨關節炎慢作用藥(DMOADs)。這類藥物并無明顯止疼作用,但其通過保護軟骨延緩病情的進展,可以減慢關節破壞和狹窄的速度。因此,強調要早期應用。晚期關節軟骨一旦破壞消失了,效果就不明顯了。
“DMOADs其實是治療OA的關鍵,但目前國內這類藥的種類不多,臨床最常用的就是氨基葡萄糖。”賈園介紹說。
在國外的部分治療指南中,并沒有提及氨基葡萄糖用于治療OA。賈園對此解釋說,這是因為在有些國家和地區,氨基葡萄糖是被作為非處方藥物使用的,因此在涉及藥物治療的指南中未被推薦。國內的治療指南中推薦該藥用于OA的治療,因為有試驗數據顯示,其對緩解臨床癥狀確實有效。
OA患者的臨床特點一個是關節疼痛,另一個是關節僵硬、活動受限。在服用氨基葡萄糖后,部分患者的這兩種不適感都會減輕。雖然這類藥并沒有直接的止痛作用,但很多患者也會感覺疼痛有所減輕。
目前,氨基葡萄糖在臨床的使用量非常大。賈園指出,這類藥的安全性比較高,通常對骨髓、肝腎功能沒有明顯影響,所以一些國家才會把它當作類似保健品使用。
3.局部注射治療
糖皮質激素
賈園強調,對OA患者肯定不推薦全身使用激素,激素只用于急性炎癥期時關節腔內的局部注射用,注射也多推薦在大關節,如膝關節。之所以不推薦全身用激素,一方面是考慮激素的不良反應問題;另一方面,OA與類風濕關節炎不同,并非全身性免疫病,病變僅限于局部,因此不適合全身用藥。
透明質酸(玻璃酸鈉)
這是一類用于關節腔內局部注射的高分子藥物,主要是針對大關節的治療。它的作用就類似于潤滑油,減少關節的磨損,保護關節軟骨,同時刺激軟骨細胞分泌。
賈園認為,如果是一個干性OA,主要表現為關節磨損,注射透明質酸可能有效;但如果處于炎癥期,關節腔內存有較多積液,則此時應以抗炎為主,更適合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而非透明質酸。
延伸閱讀
如何預防骨關節炎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骨關節炎發生的誘因。骨關節炎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有些因素是先天的,無法改變,比如種族、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性別(女性比男性更多見)等。但也有很多因素則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加以預防,下面筆者就列舉一些預防骨關節炎的注意事項。
科學飲食,避免肥胖
肥胖與骨關節炎關系最為密切。預防骨關節炎首先要從保持理想體重開始,從年輕時開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量要少,少喝含糖飲料,多攝入富含淀粉、纖維素和維生素的食物。
適度運動,保護關節
高強度的鍛煉或勞動、不正確的行坐姿勢以及關節創傷等能加速關節的退行性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須隨時注意保護關節。盡量避免久坐久站,適時做關節的舒展運動,少穿高跟鞋,少做頻繁登高運動,慎防跌倒扭傷。不過,缺乏鍛煉同樣可造成關節過早退變,適當的鍛煉,比如慢跑、游泳等對預防骨關節炎同等重要。
均衡營養,補充鈣劑
骨質疏松是骨關節炎發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保證攝入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減緩骨質疏松的發生,從而對骨關節炎起到預防作用。
OA患者如何鍛煉才不傷關節
一旦患上骨關節炎(OA),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很大影響。除了服用保護關節軟骨的藥物外,合理鍛煉是治療骨關節炎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科學的鍛煉,可以有效幫助骨關節炎患者緩解病情,增強信心,以輕松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疾病。
但是,很多患者在鍛煉方面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誤區。一個是過度鍛煉。有些人認為,既然骨關節炎是長骨刺了,就要多爬山、多走路,把骨刺磨掉就好了;或者認為越疼就越要運動,不然就殘廢了。然而事與愿違,這種盲目鍛煉之后關節只會更疼,影像學檢查也發現病情比以前更重了。
另一個誤區是拒絕鍛煉。有些人聽說骨關節炎是磨損性病變,一定得“節省”關節,不能進行體育鍛煉。
研究證明,科學適度的鍛煉不僅能預防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還能明顯減輕疼痛。所以,骨關節炎患者不僅是可以鍛煉的,而且鍛煉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堅持鍛煉,才能改善關節的穩定性,改善癥狀。
但是,骨關節炎患者畢竟不同于正常人,在鍛煉時一定要選擇正確恰當的方式方法,以達到保護關節的目的。在開始鍛煉前,患者應依據自己關節的承受力,遵循從少量運動開始,循序漸進的原則。如果鍛煉后出現關節疼痛不適的情況,應減輕鍛煉強度,縮短鍛煉時間,及時調整自己的計劃。
◆適合骨關節炎患者的體育鍛煉有以下三種。
1.增加關節運動范圍、伸展度的鍛煉。比如仰頭、低頭、轉動脖子、彎腰、后仰,以及不負重屈腿、伸腿等以各大關節屈伸為主的鍛煉。患者在站、坐、臥位均可進行,可以每天練習。注意不要做下蹲、起立等負重的運動。
2.增加肌肉、肌腱和韌帶力量的鍛煉。比如膝骨關節炎患者可以進行股四頭肌鍛煉——坐在椅子上,抬高小腿至與地面成30度角位置,保持10秒,然后放下小腿并放松。雙腿可交替反復進行,可以每天或隔天進行。腰椎骨關節炎患者,應避免久站久坐,并進行頸肌、腰部肌肉鍛煉。
3.增加耐力的鍛煉以及各種有氧運動。對于髖、膝骨關節炎,應選擇非負重運動方式,最好是游泳、騎車,酌情選擇散步、慢跑。可以每周進行2~3次,20~30分鐘/次。應避免負重、爬山、遠行、蹲起、跳躍等活動。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