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著的變化 可喜的成果<br>——全國開展整頓和規范藥品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工作縱覽
5月28日至6月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派出15個督查組,分赴15個省(市),就整頓和規范藥品市場秩序專項行動開展情況進行督查。
在企業的原料庫房、提取車間、檢驗室,督查組現場查看藥品生產工藝流程、原料來源及產品檢驗等情況。
在農村藥品供應點,督查組詳細詢問藥品的購進渠道,仔細察看藥品的購進記錄、使用管理制度。
在召開的企業座談會上,督查組與企業負責人共同探討如何完善質控體系,強化企業的第一責任人意識,確保公眾用上放心藥……
專項整治行動開展近一年時,組織如此大規模的督查,無疑將對專項行動的深入有序開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去年7月,全國整頓和規范藥品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啟動。一年來,各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下大力開展了對藥品研制、生產、流通環節的整治,并探索建立一系列食品藥品監管長效機制,專項整治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政府高度重視切實負起責任
在專項整治行動中,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迅速進行動員部署,并紛紛把整治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31個省(市、區)均以政府名義印發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15個省(市、區)成立了以政府主管領導為組長的專項行動領導小組,13個省(市、區)以地方政府的名義召開動員大會,對專項行動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工作要求。山西省副省長胡蘇平在動員講話中強調,整頓和規范藥品市場秩序,各級政府要負總責,切實擔負起領導責任;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主動工作,全面監管。
按照部署,各地定期評估和分析本地區藥品安全狀況,不斷完善重大藥品安全事件應急機制,制定藥品安全應急預案,積極應對和有效處置藥品安全事件,嚴格實施藥品安全行政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為藥品安全監管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四川省政府把藥品安全工作納入全省開展的“富民惠民安全”工程。北京市政府將整頓和規范藥品市場秩序列入市政府折子工程,列為北京市2007年為群眾辦的實事之一,進行嚴格的督查考核。
黑龍江省編寫了《關于藥品質量安全風險問題的分析報告》,同時建立健全安全隱患登記管理制度和動態監管機制。浙江省將藥品安全工作納入“平安市、縣”政府考核的重要內容,對發生II級藥品安全事故的,實行“一票否決”。廣東省人大從490多件建議中,選出兩件作為重點建議,其中關于加強藥品市場管理的建議由省政府辦理。
總的來看,在專項整治行動中,各地政府切實把這項事關民生的工作抓在了手上,放在了心上。
■明確重點環節解決突出問題
在專項整治中,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突出重點,明確目標,大力整頓和規范藥品研制、生產、流通秩序,解決藥品安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系列動作顯示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整治藥品市場秩序的力度和決心。
——在藥品研制環節,開展了藥品品種申報資料真實性和完整性的核查及藥品批準文號的清查,全面啟動了藥品再注冊工作,嚴厲打擊虛假申報和騙取藥品批準文號行為,維護“國藥準字”的公信力。
——在藥品生產環節,針對生產企業存在的關鍵環節、重點崗位人員條件不達標,原料、輔料和主要包裝材料購進管理制度不落實,原輔料進廠、中間產品、成品檢驗檢測不到位等問題開展檢查,大力規范企業生產行為。
——在藥品流通環節,突出對經營企業掛靠經營、出租轉讓許可證、購銷記錄混亂、超范圍經營等違法違規問題進行檢查,嚴厲查處違法犯罪案件,凈化市場環境。
與此同時,各地進一步整治“一藥多名”問題。按照《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要求企業于今年6月1日前提出藥品說明書和標簽修改申請。
積極探索駐廠監督員制度。向血液制品、注射劑、疫苗等高風險生產企業派駐監督員。上海、陜西等地探索駐廠監督員制度的實施方式,陜西省局較早出臺了駐廠監督員實施方案,上海市局初步建立了以產品質量承諾、巡查、抽驗、質量公告和投訴舉報等制度為核心的駐廠監督員制度體系。
強化特殊藥品監管。著手建立了特殊藥品監控信息網絡,對特殊藥品生產、購進、銷售等環節實施動態監控。 加大虛假違法廣告整治力度。北京市局聘請了48名監督員對14種報紙的藥品廣告進行監測,并建立健全了違法廣告的信息披露機制,定期發布違法藥品、醫療器械廣告公告,還開發了廣告公眾查詢系統,讓公眾及時辨別廣告真偽。
開展了醫療器械注冊申報資料真實性核查。對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質量體系進行了全面檢查。對投訴舉報多、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不合格以及生產血管支架、骨科內固定器材等高風險產品進行檢查,規范醫療器械市場秩序。
監管部門重拳出擊,使注冊申報資料弄虛作假行為得到遏制,制售假冒偽劣行為受到嚴厲打擊,藥品市場秩序混亂局面明顯好轉。
■完善制度保障創新監管機制
在專項整治中,各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在科學監管理念的指導下,不斷創新監管機制,完善制度保障,通過建立食品藥品監管長效機制,努力使監管工作真正做到一心一意“為民”、盡職盡責“護民”、實實在在“利民”。
吉林省局深化行政審批改革,實行“一門受理、并聯審批、統一收費、限時辦結”的審批新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極大方便了行政相對人。廣東省局大力推進預防職務犯罪制度建設,出臺了《預防職務犯罪工作規定》,突出對一把手執政行為的規范,得到了廣東省檢察院的肯定。
四川積極探索偏遠地區“兩網”建設的新路子,在甘孜、阿壩少數民族地區,建立了120個非處方藥定點藥柜和多個“流動馬背藥袋”,讓農牧民用上了和城里同質同價的藥品。山東省將“兩網”與“新農合”緊密結合,部分地市將農村藥品供應點納入了“新農合”報銷范圍,為農民用藥提供了更多方便。
河北省局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了藥品質量電子監管平臺,實現對藥品流通環節的遠程實時監控。武安市局實施藥品質量電子監管試點一年來,藥品監督檢查成本支出下降了15%,案件偵破率和藥品靶向性抽驗不合格率明顯提高。
為建立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太原市局通過向社會發布監管公告,對制售假劣藥品情節嚴重的人員實施行業驅逐,使違法者得到懲處,違規者受到警示,失信者面臨質疑,在社會上營造了誠信經營的良好氛圍。
一系列長效機制的建立,為食品藥品市場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凈化市場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在專項整治工作中,各地藥品生產經營企業通過開展自查自糾,不斷強化自律意識,完善質控體系,有效提升了產品質量。隨著市場的規范,一些知名企業及生產規模較大企業的效益明顯回升。廣州中一藥業有限公司質量管理負責人在與督查組座談時談到,通過自查和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企業不斷完善了基礎體系、培訓體系、自我約束體系,并加強了質量監督隊伍建設,質量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產品銷量明顯增加,不少醫院點名要他們的產品。
沈陽“南六”地區歷史上自發形成大量藥品批發零售企業,經營商戶小散亂,整治難度很大。遼寧省局采取從藥品使用單位溯源的辦法,進行了有效整治。當沈陽“南六”非法藥市被取締后,東北制藥集團供銷公司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近70%。
據統計,2006年醫藥工業生產總值達5345.70億元,同比增長17.88%。醫藥工業100強企業銷售收入占醫藥工業銷售總收入的32.56%,同比上升十個百分點。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不少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坦言,專項行動打掉了不規范的小企業,凈化了藥品市場秩序,為企業創造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了醫藥經濟的健康發展,這樣的整治他們歡迎。
督查組在全面了解專項行動進展情況的同時,也發現專項行動中存在某些地方政府對藥品安全負總責認識不到位、部分省市藥品文號清查工作追求進度而忽視質量、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缺乏有效銜接等問題。國家局將在“要求不降低、時限不延長、目標不動搖”的前提下,抓住今年下半年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完善藥品監管法規和制度建設,加大監督力度,努力將專項整治這件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大局的大事抓好,向黨中央、國務院,向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