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性格”易患冠心病
■ 病案解讀
46歲的某公司總裁孫先生,最近總覺得不舒服,他一直以為是節前應酬多累了,想著節日期間好好放松一下,誰知剛到大年初三,他就被持續的肩背疼痛折磨得直冒虛汗,趕緊叫120送到了醫院,診斷結果是:急性冠脈綜合征。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又稱冠心病的急性發作,通俗的講就是急性冠心病。”周玉杰教授介紹說,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和日常生活習慣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ACS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2011年中國城鎮將新增100萬急性冠心病患者,人數之多不容小覷。”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周玉杰教授呼吁公眾應對ACS給予高度重視。
冠心病是一種由冠狀動脈器質性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壞死的心臟病,不同的人心絞痛發作時往往表現不完全一樣。多數人形容有胸部壓迫感、悶脹感、憋悶感,有些病人感覺疼痛或不適感向雙側肩部、背部、頸部、咽喉部放散,這時候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可以緩解。還有相當一部分病人特別是老年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心肌缺血會表現為急性心力衰竭、低血壓、消化不良、胃灼熱感或惡心、嘔吐。但無論是哪種癥狀,必須通過嚴格的檢查排除冠心病才行,否則延誤治療后果不堪設想。
■ 專家解讀
患病人群龐大
“ACS是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在內的一大類冠心病的總稱。”周玉杰教授說,目前,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癥、高血糖、吸煙、肥胖、少動、壓力過大等這些冠心病危險因素的人群比例逐年增高。這些危險因素容易導致血管硬化和內膜受損,血液中的脂質、血小板等容易在受損處堆積,這也是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開始,從而導致了ACS患者的增加。
周玉杰教授在中國醫師協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與賽諾菲-安萬特集團共同主辦“健康從心做起”基層醫師全國巡講項目啟動會上指出,雖然ACS患者人群龐大,但是患者對于疾病風險認知上存在很大的盲區。
“中國急性冠脈綜合征臨床路徑研究”顯示:中國有63%的ACS患者因各種原因不能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周玉杰教授指出,“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24小時內患者死亡率高,大多數死亡發生在發病后1小時內,其中半數以上病人在住院前死亡。”
心電圖亦非標準
臨床調查表明,不同的人心絞痛發作時往往表現不完全一樣。“當心前區經常感到悶痛而心電圖結果又提示正常時,很多人就會放心地以為自己沒有冠心病,而事實上,即使是一張正常的心電圖,也不能排除心臟病的存在。”周玉杰教授說,大量臨床實踐證實,有一大部分心電圖正常而癥狀符合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人,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證實,心臟血管病變往往較為嚴重,多為血管的主干病變或多支血管的彌漫病變。
“心電圖檢查對冠心病的診斷并不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方法,冠心病在非發病時期,其心電圖檢出率僅是30%—50%,而50%以上的病人心電圖表現正常。”周玉杰教授指出,心臟及冠狀動脈循環有較大的代償能力,在休息和平靜時有時不易被檢出異常,往往需要通過增加心臟負荷的運動試驗,才能發現心電圖的真正改變。因此盡管心電圖檢查對冠心病的診斷是一項重要的臨床參考依據,但并非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
“A型性格”易患
專家理論把個性好強、固執急躁、好沖動、競爭性過強、人際關系緊張、常有時間緊迫感,對這種特征稱之為“A型行為類型”,亦稱“A型性格”。
“A型性格”的人血中腎上腺素含量較高,因此容易發生冠心病。這種人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獨斷專行,解決問題也果斷迅速;另一種類型比較內向,即使內心不滿,也不表現出來。“后者較前者血中腎上腺素的含量更高,比前者更易患冠心病,病變發展也較快。”周玉杰教授如是說。
“要減少冠心病的發生,除飲食和運動調整外,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性格的調理,即使已患上此類疾病,也要加強性格的轉化和調理。否則,偏常性格的持續發展,易致心身疾病的發生。”周玉杰教授認為,具有“A型性格特征”的人,要注意勞逸結合,可進行適當的放松訓練,調整人際關系,消除或降低過度緊張和焦慮水平。有不良情緒時不要過度克制壓抑,可以通過親戚、朋友等交談或寫信等方式傾吐宣泄。
四大危險因素
直接危險-血脂異常:血脂異常是冠心病的直接危險因素。而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血脂代謝異常,為此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說改善血脂代謝十分關鍵。
間接危險-高血壓:高血壓是冠心病的間接危險因素。一般來說血壓升高時,血管壁容易遭受損傷,使血脂侵入心臟動脈管壁,從而造成冠心病的越發嚴重。
普遍危險-吸煙:全球公認吸煙是加重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據統計,男性吸煙引發冠心病死亡率較非吸煙者增加1.6倍。
潛在危險-糖尿病:以前,人們通常認為糖尿病和冠心病不是一回事,是兩個疾病,但是從最近幾年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關系非常密切,有資料顯示,在糖尿病患者中,已有46%合并了冠心病,因此對于這類患者來說,糖尿病與冠心病同時治療已迫在眉睫。
治療過程需堅持
“冠心病需要進行整體評估,綜合治療。”周玉杰教授介紹,藥物治療與介入治療是目前最常用的兩種治療方法。藥物治療貫穿冠心病整個治療過程,是所有冠心病病人必不可少的治療方法;一旦知道有冠心病,需要長期堅持服用藥物。“藥物治療也是其他治療不可缺少的基石。”
《急性冠脈綜合征非血運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療中國專家共識》明確指出,雙聯抗血小板治療作為藥物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基石,能改善患者預后,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時應堅持服用氯吡格雷75mg至少12個月。
周玉杰教授特別強調:“抗血小板治療需貫穿冠心病治療始終,有助于后續治療的開展。患者在服藥過程中不可自行停藥,要根據醫囑堅持長期服藥,可以顯著降低死亡風險,給患者持續的強效保護。并且應持續評估患者的缺血癥狀和出血危險,從而才能卓有成效的控制和改善冠心病。”
中醫治療優勢明顯
中醫認為,冠心病是元氣虧耗,治病必求于本,針對疾病的根本原因,治療上應抓住元氣虧耗不足,瘀血、痰飲致病的病理機制,注重益氣活血、化痰、滌飲,標本同治。通過益氣化瘀,可促進新生血管生長,改善心肌缺血,降脂降粘,消除斑塊,而起抗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避免心腦血管惡性事件發生。
冠心病可引起心臟功能下降,丹參、赤芍等可改善心肌收縮力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心功能下降時,可通過利尿減輕心臟負荷,黃芪、葶藶子、澤蘭等藥物,既可利尿,又能改善心臟功能。同時,保持情志舒暢,起居有常,還要因人而異的堅持運動。
■ 數字解讀
據世界衛生組織1990年公布的11個國家資料來看,30—69歲冠心病死亡率以北愛爾蘭最高,芬蘭次之,日本最低。在美國盡管冠心病的死亡率較30年前下降了40%,但仍居美國死因之首。1988年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公布的美國1987年死亡人數及死因順位的資料表明,心臟病占總死因的35%,其中冠心病死亡占24.1%,居前10位死因之首。
據1984年報告,中國冠心病死亡粗率:城市為36.9/10萬,農村為15.6/10萬。
在由WHO組織的48個監測中心中,中國35—64歲的冠心病標化死亡率僅高于日本,排列倒數第二。
我國1993年,對60歲及以上老人3440例進行了11年的隨訪,結果顯示該人群基線高血壓組新發冠心病16.9%,腦卒中15.4%,發病率明顯高于血壓正常組(發病率分別為13.2%、10.1%);且冠心病的發病率隨基線收縮壓或舒張壓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相同血壓水平女性老年人的冠心病發病率高于男性; 低齡老人較高齡老人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高。
■ 溫馨提示
“每年三四月份是心血管病患者的‘危險’期。”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周玉杰教授認為,從冬天到春天,萬物復蘇,一切生物都在覺醒,都在重新激活。常見的一句話叫“熱脹冷縮”。現在肯定要減衣服,北方要停暖氣,冷熱交替注意保暖很重要。如果減的太塊、過度,就容易造成肌體含量,血管收縮,心血管疾病就容易發作。“這個時候飲食上也容易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攝入的能量過高過低,都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周玉杰教授強調,還有就是戶外運動突然增加,由靜到動的不平衡,很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