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易誤診腸胃炎
復旦醫學生中毒身亡
健康時報駐上海記者 尹 薇 駐北京朝陽醫院特約記者 馮 靜
新聞背景:4月16日,復旦大學官方微博通報:此前中毒入院的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經搶救無效在附屬中山醫院去世。
4月1日,黃洋因身體不適入院就診,隨后出現惡心、嘔吐、肝功能衰竭等癥狀。施救期間醫生一直未確定病因,直至9日經陌生人短信提醒后才開始懷疑是化合物成分中毒。而此時,黃洋已經開始鼻孔出血,陷入昏迷狀態。確診中毒為何如此之難?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繆曉暉教授解釋,中毒一般帶有很大的迷惑性。因為胃腸是入口第一道關,而肝臟是一個大加工廠和解毒器官,一有藥物或者毒物吃下去,最先出現的是胃腸道的反應,繼而肝臟就會受損。因此,在剛開始住院的時候,黃洋甚至是被當做腸胃炎來治的,此后才出現了肝細胞急性壞死等急性肝損傷的癥狀。然后,遠遠超過肝臟解毒能力的毒物迅速擴散到全身各大器官。毒物可以有無數,但絕大多數毒物的損害不會產生可供鑒別的癥狀。
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教授郝鳳桐也表示,一種毒物因接觸劑量、接觸方式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中毒表現,而不同的毒物也有可能導致極為相似的中毒表現,這就給診斷和治療帶了極大困難,更危險的是,就臨床救治而言,目前并無特效的解毒劑可供應用。早期診斷、早期清除毒物,以合理的方式及早進行血液凈化,是改善中毒者預后的關鍵救治環節。一旦致死劑量的毒物進入人體并顯現毒性效應,現代醫學也回天乏術。
“生活中遇到急性外來的肝損傷的機會還有很多,比如誤食毒蘑菇、發芽馬鈴薯等,在明確是什么中毒的情況下,及時搶救還是來得及的。”繆曉暉提醒,一旦出現上吐下瀉、肝區疼痛時就需要警惕是否是中毒。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