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提高認知,及早發現慢性腎臟病
我國每10個成人中就有一名慢性腎臟病患者,但知曉率僅12.3%;終末期腎臟病需要接受透析或移植治療,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及早發現腎臟病,積極防治至關重要。今年3月14日是第八個“世界腎臟病日”,記者來到教育部985國家重點學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與權威專家探討慢性腎臟病的防治。專家表示,我國公眾對慢性腎臟病的知曉率需要提高;慢性腎臟病患者接受正規治療,可以像健康人一樣精彩地生活。
慢性腎臟病知曉率低
鑒于慢性腎臟病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公共健康問題,2006年,世界國際腎臟病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聯盟聯合提議,將每年3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四定為“世界腎臟病日”。其目的在于提高人們對腎臟疾病及與其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認識;讓人們認識到早期檢測和預防慢性腎臟病是目前全球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王梅介紹說,我國慢性腎臟病發病率居高不下,但知曉率卻很低,只有12.3%。其原因包括:公眾缺乏慢性腎臟病相關知識;社區醫院沒有腎臟專科醫生,對慢性腎臟病認知不足;腎臟病專業醫生不足,全國僅5000名腎臟科醫生;不同學科之間交流欠缺。
如何提高知曉率、早期診斷率和治療率?王梅說,應該做到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特別是新聞媒體的重視和宣傳,增強民眾對慢性腎臟病的了解與認識,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加強對基層醫院慢性腎臟病相關知識的培訓;加強三級醫院與基層醫院之間的聯系,發揮醫療共同體的作用,建立良好的轉診機制,為患者提供綠色通道;充分發揮各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對患者進行綜合診治。
及早發現腎臟病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隋準副主任醫師說,做好慢性腎臟病的防治,要從幾個方面著手:普通人群每年都要進行相關腎臟病的篩查,篩查項目包括尿常規+沉渣、尿微量白蛋白、腎功能;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吸煙、高尿酸血癥、高齡)則要加強監測與防護;已確診有腎臟疾病者,要根據病情定期復查,及早接受科學、規范的治療,延緩病情進展,防治并發癥;針對終末期腎病患者,要選擇合適的腎臟替代治療,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以上又被稱為“慢性腎臟病的一體化防治”。
隋準強調,以下情況必須警惕腎臟病變:
沒勁兒 腎功能不好時,很多廢
物難以從尿里排泄出去,會出現精神不振、疲勞、乏力等沒勁兒的感覺。
水腫 慢性腎臟病患者由于腎臟排泄功能下降,腎臟分泌的激素紊亂以及尿蛋白的流失,出現水鈉潴留,造成眼瞼及雙下肢浮腫。
胃口不好、惡心嘔吐 慢性腎臟病患者會出現多種消化道癥狀,尤其是出現胃腸道水腫后,常有不思飲食、腹脹等消化功能紊亂的癥狀。腎功能衰竭時,血中尿素氮增高,在腸道中分解為氨,刺激胃腸道黏膜,以及酸性代謝產物蓄積,均會引起惡心、嘔吐。
小便有泡沫 如果蛋白質從腎臟漏到了尿里,尿就會起許多泡沫。
排尿量不正常 健康人每天排尿4~6次,尿量約1000~2500毫升,如果尿量過多或過少,或者夜尿量多,就要注意。
尿蛋白和紅細胞尿 尿常規檢查顯示有蛋白或紅細胞,很可能是腎臟病的表現,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貧血 腎臟除了有排泄廢物等功能外,還能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促進造血,因此,貧血也是腎功能損害的一大信號。
高血壓 高血壓可以引起腎損害,同時,腎臟病也會導致高血壓,因此青年人出現血壓升高,應特別警惕有無腎臟疾病。
如果出現上述8個癥狀,應及時就診,以便及早發現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要積極治療原發病,隋準特別提醒說,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腎臟病的頭號殺手,患者要積極治療高血壓,尿蛋白<1克/日者,血壓應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尿蛋白>1克/日者,血壓應在125/75毫米汞柱以下。建議選擇長效降壓藥,根據具體情況合理搭配,優先選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不僅能降壓,還具有腎臟保護的作用。在生活中,要保持低鹽飲食,腎功能異常者應給予優質低蛋白飲食,適量運動,控制體重,避免勞累及感染,避免便秘;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慢性腎臟病患者一旦進入3~5期,應定期檢測相關指標,警惕電解質紊亂、貧血、骨代謝異常、血脂代謝異常等并發癥。
透析應擇機開始
當慢性腎臟病進展至終末期,腎功能進行性下降,繼之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尿毒癥),此時的治療方式,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移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趙慧萍副主任醫師介紹說,近年來,美國、加拿大的研究顯示,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無顯著差異。
有些人以為透析越晚開始越好,趙慧萍說,事實上,應選擇合適時機開始透析治療,避免透析時機過晚,出現嚴重并發癥。在透析方式的選擇上,要根據患者自身的情況以及兩種透析方式的特點來決定。血透和腹透不是互相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可以相互轉換——當由于腹膜炎、超濾衰竭等導致腹透失敗時,可以轉為血透;當患者由于無法建立血管通路而無法血透時,可以轉為腹透。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