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不當 結腸癌可能找上門
結腸癌是一種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以40~50歲發病率最高。據世界流行病學調查統計發現:結腸癌在北美、西歐、澳洲等發達地區的發病率最高,達到50~60/10萬,其發病率及病死率在惡性腫瘤中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東歐等地區發病率為20~30/10萬;亞、非、拉美等地區發病率則相對較低。我國結腸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盡管低于胃癌、食管癌、肺癌等惡性腫瘤,但亦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并且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發病率較高,城市較農村高,大城市又比中小城市高。為何如此呢?就此,筆者走訪了黑龍江省抗癌協會副秘書長、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錫山教授。
王錫山介紹說,從流行病學觀點看,結腸癌的發病與環境、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方式有直接關系。長期吃高脂肪、低纖維素食物是誘發結腸癌的主要原因。研究顯示,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可增加結腸中膽汁酸和中性膽固醇的濃度,并改變大腸菌群的組成。膽汁酸經細菌作用可生成3-甲基膽蒽等致癌物質;膽固醇也可經細菌作用被芳香化而形成致癌物質。食物纖維包括纖維素、果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能夠吸收水分,增加糞便量,稀釋腸內殘留物濃度,且能縮短糞便通過大腸的時間,而減少致癌物質與腸黏膜接觸的時間。如果膳食纖維不足,就構成了結腸癌的發病因素。
近年各地資料顯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發生明顯改變,結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從國際上看,結腸癌的發病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比如中國和日本,結腸癌的發病率明顯低于美國,但移民到美國的第一代,其結腸癌的發病率就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而有所上升,第二代移民的發病率就基本接近美國人了。
王錫山說,人們常常提到的“夫妻癌”,其禍根就在于兩口子相同的不良生活方式。許多夫妻癌患者均喜食高脂肪、高蛋白質食物,很少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這一現象說明,家庭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是預防癌癥的重要條件。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