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搶醫院處方 藥店需要增值服務
醫院藥品“處方外配”走勢成為眼下業內關注的熱門話題。面對這一現象,醫院疾首蹙額,藥店當仁不讓,施行增值服務。
醫院藥品的處方外流,使醫院的經濟效益凸顯危機,據江蘇無錫市某醫院不完全統計:一天門診1300人次左右,而收到的藥方卻平均只有八九百張,處方流失率在兩成以上。而據商家介紹,目前手持醫院處方到藥店買藥的人約占顧客總數的1/4以上。藥店營業員則說,拿著處方來買藥的基本上都是看病要自己掏腰包的人,還有相當一部分參保市民。最明顯的是,有不少買藥人從口袋里掏出寫著藥價的小紙條對藥價、產地、規格進行反復比較。一位顧客直言:“我們是沖著藥店的價格和服務而去的”。一般來說,醫院藥價比藥店售價要高出10%左右,多者高出30%右左,而且越是貴重藥品差價越大,造成很多病人到醫院看病,然后拿著處方到藥店配藥的現象,這對傳統上靠賣藥生存的醫院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醫院:防范未必有效
醫院為了防止處方外配,卻搞起了“防范動作”,有的醫院采用微機管理,處方僅顯示一串字母和代碼;有的醫院只開自己的特有藥品,患者到一些藥店根本買不到;有的醫生明明開的是常用非處方藥,卻告訴患者,不反對在院外買藥,但出了事我們不負責;個別醫院為防止“處方外流”,竟“發明”了“暗號處方”。所有這些,一旦市民到藥店買藥,駐店藥師根本無從“破譯”。從事醫藥研究的一位專家認為,醫院采取這種措施更不利于其競爭和發展,一些過分依賴藥物收入的醫院,尤其是小醫院終將被淘汰出局。只有收入結構合理、增加藥價透明度的醫院才能最后生存下來。這些醫院將在提高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上展開新的競爭。一位民營醫院的醫生稱,醫藥分業是必然趨勢,患者到院外買藥本無可厚非,醫院若不想讓這筆資金“流失”,根本的措施恐怕就在于:在推行藥品市場價、降低藥價成本上下功夫。有位市民對此感慨說:在醫院配藥較為放心,因為在服務上醫院比藥店有優勢,只要藥價合理,老百姓也不愿意到院外配藥。
藥店:服務才是根本
面對醫院阻止處方外流現象,藥店開始向醫院挑戰,并采取增值服務的舉措來吸引顧客,除了降低藥價外,還改善售前與售后服務,如設置藥師24小時坐堂增值服務,定期開設健康講座,外請醫師和藥師講課,免費建立健康檔案,設立會員制,預約訂購甚至專設送藥工將價值幾角錢的藥免費送上門。所有這些“親情式”服務,讓享受到平價藥的市民更為受益。
醫院處方外配,專家學者認為合情理。一位從事醫藥經濟研究的專家說,我們反對惡性的藥品價格競爭,支持合理的藥品價格競爭,合理的價格競爭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群眾低價購買藥品,推動醫藥分業改革進程。他還認為,超低價格競爭只是低層次的競爭,應鼓勵有實力的醫院和零售商家以品牌、服務、參與競爭,支持他們強化服務、降低價格,真正讓利于民。一位律師對“處方外配”分析指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各醫院想辦法把患者留在自己的藥房里,心情可以理解,但像某些醫院用“暗號處方”或者處方不與患者見面等這類辦法來防止處方流失,其實損害了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而且還可能給自己的工作帶來諸多法律問題。一位商學院老師說,要消除藥品流通中不公平的競爭行為,必須規范藥品流通市場,為藥品流通創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營銷環境。只有藥品流通真正實現了公平競爭,藥價虛高問題才能得到解決,藥品競爭才能有序發展。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